游褒禅山记课件 PPT.pptx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游褒禅山记学法提示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诵读能在感知用词、声音、韵律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及感悟。诵读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等,只有如此,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语),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2、圈点法。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不然,遇古奥之句,不免上字下读,而下字上读……”一是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3、推测法。哥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推测游戏。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后,碰到难理解的词句时,可结合所学知识大胆推测,在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准确掌握词句在文中的含义。背景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王安石34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在变法中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能够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能够视为是这一观点的发展。背景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东北15里,风景秀美,由两山组成,东西走向。其西原名华山,为慧空禅院所在地。禅院东五里,为华阳山,因其在华山之阳而得名。今统称褒禅山。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山腰有大小二塔。现两洞尚存。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流水潺潺。出前洞翻过一座山至后洞。后洞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后洞之深,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也无人能探其底。前后洞并不相通。背景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因被封为荆国公,也称“王荆公”。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伙儿”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2、记:一种文体,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触,然后记下来,就是“记”。能够记述游历见闻感受,类同游记,如本文;能够状物,说明工艺品的情状,如《核舟记》;也能够叙事,如《桃花源记》;也能够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志趣,如《岳阳楼记》。背景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1、注字音 背景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2、解多义 背景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背景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背景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背景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3、辨活用 背景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4、分古今 5、明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3)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倒装句,介词短语后置)背景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6、积名句(1)因此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3)而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4)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能够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文白对译【目标一】领会文中包含的作者思想观点1、课文第二段介绍了前后两洞,您认为着重介绍的是哪一部分?为什么?提示:课文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着重写后洞与前洞的不同及游后洞的见闻是为后文前景喻理提供依据。2、如何评价作者在第三段中所说的道理?提示:(1)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尽管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假如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到达。(2)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作用,强调只要“尽吾志”,尽管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3)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关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特别大启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文白对译【目标二】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1、作者为什么要写“仆道”石碑上文字“漫灭”

文档评论(0)

189****08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