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课件-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4.ppt

新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课件-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4.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焚尸炉 女 牢 房 女牢房——狭窄的空间住满了人 牢房 不孕试验室 纪 念 墙 被绞死 绞 刑 室    读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后,请问大家对奥斯维辛有什么印象?   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的人间地狱。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作者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囚犯”的?你是怎样体会到它的可怕呢?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的可怕是通过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表现出来的。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废墟vs怒放的雏菊 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垮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课文倒数第三段有一句话:“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 做祷告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保佑,但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人性,双手沾满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会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者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课文开头写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着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合作学习,探究研讨   作者为什么反复说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是却还是写了这篇新闻?这是不是矛盾? 合作学习,探究研讨    奥斯维辛太著名了,人们已经熟知其历史,确实没有多少东西可供报道。但是出于一种使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作者还是写下这篇新闻。 以反语来突出文章主题。奥斯维辛的确不存在什么新鲜的东西,每个参观者看到同样的物品,都会产生同样的感受——震惊、窒息与悲痛。 作者平静的话语中,暗藏汹涌的情感,字字直指纳粹深重的罪恶、人性和历史的黑暗。历史虽然属于过去,但人们应铭记人性罪恶的瞬间,关注民族与人性尊严,勿让悲剧重演,要留希望在人间,要寄光明于未来。 课 文 小 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四百万人的生命被残酷的剥夺去。这个悲剧属于整个人类的,我们应该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段历史,还要以史为鉴,树立远大理想,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携手全世界人民走向美好的明天。 本文获得普利策奖的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巴维尔弗里德曼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 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 但现在,我们阅读到另一种东西——飞来飞去的蝴蝶,金色的太阳的泪水,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它们在巴维尔最黑暗的生命时光里,跳出了一抹最鲜亮的光。 人们说,眼睛看到的,是心灵的图画。那是美、是生、是自由和尊严的图画。 这里是一座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科技之佳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科技赋能未来,创新改变生活!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1073104000017
认证主体重庆有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重庆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2176858X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