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PAGE 1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体验、情感、生命 ──《桥》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背景】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工地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状况非常危险。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镇静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命,最终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特别感人。 【教学情景】 课前: 学生排队来到阶梯教室,一男生经过我的身边,对我说:“吴老师,我觉得在现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老汉这种人根本就不存在了。”我听罢,心里一惊,竟不知何言以对。 课中: 生(疑惑地):老师,像老汉这样的人真的有吗? 师:有的,确定有的。 …… (引导学生体会“老汉消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这句话时) 生(笑嘻嘻地):我想,他平常确定很少吃肉,所以才会那么瘦。 (众生大笑) …… (学完全文) 师(深情地):老汉虽然牺牲了,但他是为人民而牺牲的,他…… 生(嬉皮笑脸地接上):他永久活在我们心中!呵呵。 (众生心不在焉,只盼着快点下课。) 【案例分析】 这篇文章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急面前镇静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培育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而实际上,学生由始至终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没有被文中的人物打动,也没有被我的激情感染。想想自己的教学设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当没什么问题,但为什么偏偏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呢?冥思苦想,最终找到了答案。原因在于不管是从年龄、视野还是经历的角度考虑,文章中所描述的真人真事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虽然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很多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因此,从内心上来讲,他们对这类人与事并不认同。所以,在学习《桥》这篇文章时,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布满怀疑,他们的情感是苍白的,以挖掘语言文字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弄虚作假的形式,所以他们报着一种游玩的态度冷眼旁观,嘻皮笑脸、心不在焉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状呢?我是这样想的:首先从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来看,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金钱的地位日益突出,人与人的关系到处和利益挂钩,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很难感受到邻里亲情,很少看得到热忱互助的情景,更多的是看到人们对于贫困的漠视,对于苦难的漠然和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们的漠不关心。 再者从学生所处的家庭小环境来看,现在的家长迫于各种压力,在生活中扮演着各种角色,有着多副面孔,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慢慢失去了童真,学会了伪装。 试想,当学生看够了丑恶,受够了冷漠,如何还能苛求他们的眼里仍是一片澄清呢?他们已被环境“催化”,拥有超乎年龄的“理智和成熟”,心态也都过早地“苍老坚硬”起来。这是社会的悲哀,是家庭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 新课标指出:“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时代的召唤,是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面对这种现状更是任重而道远。那么我们如何让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带着这样的思索,我又换了班级上课。课前,我先让学生查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如从报纸上看到,从别人那里听说的,自己亲眼看到的……,然后说给班上的同学听。这是课前“热身”,使文本慢慢贴近学生的生活。预备铃响了,我先给学生讲几个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头学习课文。这次,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课堂上学生的心情最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话语都发自内心,朗读布满了深情,有几个情感丰富的女生眼里闪动着泪花,带着哭腔把感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她们的心情快速感染了大家,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两节课如此巨大的反差,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够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此时教师已无需再说“他永久活在我们心中”,老汉的人物形象早已成为一种伟大精神的象征深深根植在学生心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流畅。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情感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气。同时这也让我看到了期望:虽然学生的思想已不如期望得那么纯洁、天真,但他们的心还是松软的,内心的情感仍旧是真诚的,只是临时蒙上了一点儿灰尘,需要我们稍加拭擦。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洁的学问的传授,也不是除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任务,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8****677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