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19《外国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VIP

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19《外国诗二首》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19《外国诗二首》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1.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具体朗读步骤如下:   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   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哲理   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手法。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逆境也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哲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请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背诵诗歌。   2.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面对挫折勿悲伤:劝告     永远向往美好未来:希望正确面对挫折              坚信未来光明       第2课时 《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之路的意义。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3.比较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研讨诗义   1.背景资料。    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   2.全诗共四小节,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伫立、思索)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决定、选择)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选择之后的怅惘)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

文档评论(0)

恬小妮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