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和脾胃学说.pptx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中医养生和脾胃学说 第1页 一、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起源 中医养生和脾胃学说 第2页 1.1 中医养生起源 中医养生之道理论溯源于两千年西汉时《黄帝内经》,奠基于周秦时期,历经数朝沧桑千载和历代医家、道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和儒家等荟萃于当初数家养生大师,将上工治未病养生之涵义进行深入细致研究挖掘论证,渐至形成了完整系统中医“治未病”独特养生理论,至今对我国卫生医疗、防疫、养生保健、抗衰老有着主要指导意义,成为医学文化领域及全球卫生领域一颗璀璨明珠。 中医养生和脾胃学说 第3页 1.2 .1 脾胃学说起源、发展及成熟 “脾胃者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脾裹血,温五脏。”在《内经》、《难经》对脾脏叙述基础上,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奠定了脾胃学术思想基本框架。李东垣是脾胃理论集大成者,代表作《脾胃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理论基础,他认为“元气之充分,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扶正必先补脾土”,这便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著名论点,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表达。他认为内在元气是人身最主要健康原因,元气产生全在脾胃;假如没有脾胃虚弱内在原因,则虽有外邪,也不能侵入人体而发病。他在治法上重视升补脾胃清阳,成为了“补土派”创始人。 李东垣 中医养生和脾胃学说 第4页 李东垣只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明代张景岳则详细化了补火生土内容,他认为“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扩大了脾胃病治疗方法应用范围。清代叶天士补充了滋养胃阴使用方法,认为李东垣脾胃论只是重视了脾而忽略了胃,重视了温补而忽略了滋补。脾为脏而属阴,胃为腑而属阳;脾喜燥而忌湿,胃喜润而恶燥。李东垣补中益气法、升阳益气法等,只可用于脾脏阳气虚弱、寒湿犯中等证,而不可用于胃,不然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叶氏滋养胃阴法,为脾胃学说增添了新内容。之后宋金时代张子和以攻邪立法,这么对脾胃病症治疗法则就渐至完备。经过《内经》、《伤寒论》、《脾胃论》、《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和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等医家努力,脾胃学说经历了从奠基、发展、到完善过程,并在临床实践中日臻成熟,今后历代医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使脾胃理论渐臻完善。 李东垣 张景岳 叶天士 中医养生和脾胃学说 第5页 1.2.2脾胃亏虚,五脏受病 人体是有机整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直接影响着人体机能状态,五脏六腑皆秉脾胃之气以生息。所以脾胃发生病变,气血津液生成降低及其代谢失常所形成病理产物,必定影响到其它脏腑生理功效而引发疾病。表达以下: 其一,《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李东垣《脾胃论》“气或乖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以此为基础,东汉张仲景明确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重点探讨了以脾阳虚为主太阴病,制订一系列调治脾有效方药,如小建中汤、理中汤。至金·李东垣有“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之说,叙述了正常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改变不会伤及五脏六腑,只有六气非时而至,或过而不至,侵袭机体后才会伤人致病,但若形气虚弱,则易招致外邪,使外邪乘虚入侵而得病,盖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反之,若“正气存内”,即使猝然遇急风暴雨,因脾胃元气不虚,抗病力强,外来之邪亦不能独伤人。 中医养生和脾胃学说 第6页 其二,“脾为生痰之源”、“百病多由痰作遂”。脾胃亏虚,运化水湿失常,水湿内停,痰饮内生,内阻气机,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而变生诸证。 其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皆可致脏腑阴阳失衡,气机升降失调,气血运化失常,脾脏亦在其中受累。同时余脏腑病变及其形成病理产物也可累及脾脏。此时经过补脾脏可调衡各脏阴阳之气,到达“气归于权衡”、“脏气平和” 以有利于余脏腑病变好转。正如李东垣所说:“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泻或补,惟脾胃之药为切”,“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徐春圃亦有:“治病先顾脾胃”之说,皆如此言。 总之,脾胃在五脏中含有主要地位,不论外感病或是内伤杂病,脾胃生理功效正常是否决定全身各脏腑生理、病理情况,其盛衰作为内因是发病是否关键原因,善治病者安脾脏能够调五脏、和气血。 中医养生和脾胃学说 第7页 1.2.3 南、北方人体质不一样及地域差异而致病邪易感性及性质不一样 就脾胃外感证而言南、北无差异,皆因夏季酷热,天暑下迫,雨水较多,地湿蒸腾,暑热极盛,湿气较重,暑湿相搏,侵入人体阻于气分,造成暑湿病、湿温病。就里虚、里实证而言则表达了南、北差异之处,

文档评论(0)

130****866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