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傣族群文化的形态与特征及传播思考.docx

壮傣族群文化的形态与特征及传播思考.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壮傣族群文化的形态与特征及传播思考 ? ?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3.03.036 收稿日期:2013-01-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2XJC860001) 作者简介:黄新宇(1976-),男(壮族),广西凤山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黄新宇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广西崇左532200) Summary:壮傣族群文化传播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曲折漫长的历史以及跨国跨境等原因,具有非同寻常的传播特色。广西龙州壮傣族群作为壮族支系,其文化传播表现为娱神娱人的天琴器乐、以黑为美的服饰观念、诗性思维的唱“天”习俗 、祈福禳灾的节庆文化等具有独特、明显的形态与特征,其给类似少数民族和族群文化传播以启迪思考,共享民族文化传播成果,互促互进。 Keys:广西龙州;壮傣族群;文化传播;形态与特征 G112:A:1004-6917(2013)03-0175-04 每个民族、族群都有其自身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传播与传承模式及特征,这是由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经历、发展进程、民族文化心理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作为壮族支系壮傣族群聚集区,其文化的师徒宗脉传承与传播、族群内群体传播、节庆活动组织传播、天琴器物大众传播等模式,与其数度归属越南、法国、中国等国家辖治的历史政治变迁、跨国跨境族群文化心理等有关;其娱神娱人的天琴器乐,以黑为美的服饰观念,诗性思维的唱“天”习俗,祈福禳灾的节庆文化等,共同组成壮傣族群跨国跨境的文化传播形态和特征。近年来,金龙壮傣族群文化突破自身局限与各种障碍得以有效传播,成为弱小族群文化传播的范例,这与其独特的传播模式及特征是分不开的。本文将以金龙壮傣族群为例,研究其文化传播的形态与特征,并从中得到诸多启示。 一、广西龙州壮傣族群历史文化概况 广西崇左市龙州县地处南疆边陲,与越南毗邻,古为百粤(越)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于公元前214年归入南方三郡之一的象郡(治所在今崇左市江州区,距龙州67公里——笔者注)。历经不同的朝代,龙州县归属及名称几经变动。1961年12月31日正式复名为龙州县至今[1]。广西龙州地势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边防要冲。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马援将军征讨交趾郡(今越南北方),以龙州为驻军营垒。清朝抗法名将冯子材在龙州、凭祥修筑防御工事,于1885年取得震惊中外的镇南关(今友谊关)大捷,这导致当时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时任广西提督,抗法英雄苏元春修筑大小连城,痛歼法国侵略者,保卫南疆安宁。旧桂系军阀首领陆荣廷在龙州成长发迹。国共战争期间,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龙州起义,创建红八军。民国以来,龙州首创多个“广西第一”,时称“小香港”。 近年来,经过政府部门及专家学者的大力挖掘与推介,龙州金龙壮傣族群文化已成为当地的特殊符号,其中,“经过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建构,天琴已经成为(龙州)壮傣人的族群标识”[2]。2003年11月,“天琴女子弹唱组合”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夜晚会上一举成名,引发广西部分高校及科研单位对天琴进行挖掘、研究,其名声远播海内外,成为广西民族文化、族群文化的焦点和热点,成为龙州民俗符号的代表和壮傣族群的标识。 二、壮傣族群文化的形态与特征分析 壮傣族群为壮族支系,世居龙州金龙镇,跨国跨境,具有独特的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域色彩。其天琴器乐、服饰观念、唱天习俗、节庆文化等共同组成了壮傣族群跨国跨境的东南亚壮傣民族文化传播的形态和特征。 (一)娱神娱人的天琴器乐 龙州壮傣族群擅长弹奏天琴,喜唱天谣,天琴天谣弹唱相伴相生,闻名遐迩。天琴乃壮傣民间娱神娱人器乐,为当地民间宗教信仰器物,为人神灵魂相通的媒介。天琴现今流传于广西西南部中越边境一带的龙州、凭祥、宁明等地,当地壮语方言根据其音响特点称之为“叮”、“鼎”或“叮鼎”。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协会副会长、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范西姆先生称天琴为“拨奏弦鸣乐器。流行于中国广西十万大山南麓壮族地区的民间拨弦乐器,亦称‘叮叮’,约有200多年历史”[3]。根据唐宋以来的《龙州纪略》《岭表纪蛮》《龙津县志》等古籍记载测算,“天琴是壮族三大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她蕴涵着丰富的壮族古人类文化内涵,属于一种巫文化的范畴,存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从唐代开始,巫师就借助天琴从事各种巫术活动,且流传至今”[4]。潘木岚、曹军认为天琴“在汉代已然出现,但流传范围应是在现今的越南境内,至明代,传入桂域,而据现有的考证,‘叮’传入龙州应从1803年上溯到明代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左右的时间”[5]。以上各家说法均承认天琴作为娱神娱人的法器和乐器,深植于壮傣族群人民心中之久远。 天琴原为二弦,改良前为壮傣族群举行祭祀仪式的伴音

文档评论(0)

资教之佳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教学资源,助力教育转型!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0101033200002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