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职高考语文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 古代诗歌阅读.ppt

2025高职高考语文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 古代诗歌阅读.ppt

  1. 1、本文档共1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试分析“独上江城满月秋”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点明时间和地点,“独上”“满月秋”等,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眼前金陵古城的所见所闻的描写,景中含情,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国家积贫积弱状况的忧虑之情,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社日①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②。桑柘③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注】①“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本诗写的是春社。②豚栅:猪栏;鸡栖:鸡窝;扉:门。③桑柘:桑树和柘树。(1)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当地农村生活的哪些特点?(2)整首诗没有一字描写社日祭祀的情景,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祭祀的气氛,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富足(或丰衣足食、物阜民丰等);太平安宁(或民风淳厚等)【答案】侧面描写;“家家扶得醉人归”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咏芭蕉郑燮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未展芭蕉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1)这两首诗写芭蕉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相同之处?(2)这两首诗都写了芭蕉,但表达的内容情感不同,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这两首诗都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咏芭蕉》从舒卷不尽的芭蕉叶联想到绵绵不断的相思之情,《未展芭蕉》从未展开的芭蕉联想到含情脉脉、深藏芳心的少女。【答案】《咏芭蕉》将诗人绵绵不断的相思赋予一卷一舒的芭蕉叶,抒发了内心无限的愁思。《未展芭蕉》将料峭春寒中卷缩的芭蕉想象成深藏着芳心的妙龄少女,描写了含情不展的少女的情感和气质。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1)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答案】①都是托物言志的诗,借写花来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②都不直书其物,文中对写作对象的称谓,前者写梅不用“梅”字,后者写菊不用“菊”字。③化用了典故。前者化用王羲之练书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答案】《墨梅》一诗语言通俗明快,琅琅上口,近乎口语;《寒菊》一诗语言文雅含蓄。前者直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后者曲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这首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及其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与追求的思想感情。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次潘别驾韵汪莘野店溪桥柳色新,千愁万恨为何人。殷勤织就黄金缕,带雨笼烟过一春。有人说这首咏物寄情诗的抒情不滞不露,是一首文情并茂的佳作。请结合所咏之物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答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愁恨的情感。诗人用“柳色新”这一美景同“野店溪桥”这一荒凉寂寞的背景相对比,自然便从柳的被冷落想到人的不如意,因而就产生了愁与恨。从柳的生长过程看,长出“黄金缕”一般的千枝万条是极不容易的,是柳经过千般“殷勤”方始织就,但这番殷勤的结果不过是“带雨”“笼烟”过一春就衰老、凋残了事,这怎能不使人“愁恨”呢?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咏柳[宋]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1)上面两首诗的柳树各有何特点?(2)阅读上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倚”字的不同表达效果。【答案】(1)李诗作者是以春柳作对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8709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中学高级教师 从事一线教育教研15年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