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doc

灵活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灵活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生本高效的数学思维课堂

任元汉小学程彦平

一、理论依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牢固树立“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意识,理解模式实施的目的要求努力把关于“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理论转变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的行为。

1、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看。在“教”与“学”的这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学生的“学”,即学习者的内因起主导的作用,这是学习行为变化的依据。而引起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的起点在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教学过程如果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学习沿着“问题”去展开思维的翅膀,也就忽略了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2、从现代数学观看。把数学学习视为人类的一种动态的创造性活动,其主要表现为一种探索活动,它包括“尝试――探索――改进”的动态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主张学生的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对数学的思维是在意识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时而启动的,这个起动,即学生探索发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批评性接受的开始。

3、从现代心理学构建主义的学习观看。视学习为学习者自己的方式,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故十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既强调从情境中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又重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去发现新的问题。课堂教学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这需要我们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根据本校的教育特点与传统去探索,够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是我对模式的解读。

二、解读: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感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可以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在小学活动中,只有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而这种意识越强烈,生的思维就就越活跃越深刻,越富有造成性。

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和影响下,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现出思想活跃,能够大胆质疑,积极提出问题,并能认真自己提出的问题,问题的意识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进行观察和分析;较好地培养了数学学习的习惯。包括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经过思考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别人交流;能与同学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知识发展延伸,可供学生探索的问题情境,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线,即通过情境恰当地提供诱因,激疑,引思,引发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经历“感知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感悟。

如三年级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教师一改传统的复习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然后出示两步应用题,在掌握了两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之后,把一步和两步应用题进行对比的教学方式,出示多媒体画面“两个小朋友踢毽(小明踢31个,小英踢32个),待学生看明图意后,老师提出:“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也参加了,老师踢了多少个呢?”学生纷纷参与,但猜的结果老师都未采纳而提出:“老师踢的个数比小明和小英踢的个数的总和少3个。”同学想知道老师踢了多少个吗,请同学们根据画面的内容和老师补充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由于这一环节较好地达到了激疑,引思的效果,引发起学生自主地提出了“小明与小英一共踢多少个?老师踢多少个?三人一共踢多少个?”等数学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自主的探索中,掌握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这样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教师没有把数学只作为思维的结果去教,而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舞台,借助于情境提供的信息,恰当生疑,使学生的“探”有载体、有过程、有结果,而这个“结果”是学生自己探究,创造出来的。

3、联系实物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是相对于那些条件明确,结论确定的封闭性问题而言的,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由于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发现和实践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设计开放的数学问题,精心安排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层次和结构。学生的认知活动基本上都要依赖于具体的实物或图画,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去作为认知活动的起点。

如“圆的认识”中对圆的特征的教学一个环节:教师引入课题后,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表面是圆形的物体和圆形物体的图画,待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

(1)哪一些物体的面非设计成圆形

文档评论(0)

182****661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