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知识分析和总结.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材基本知识培训教材

第一部分中药理论部分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中医用以防治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凡是运用中国传统医药学理论、作用机理、用药原则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它是以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为主要来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以植物药为最多,应用也最为广泛,因而古代相沿把“中药学”又称为“本草”,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其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药的产地、采收与炮制:

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存是否适宜,直接影响到药材质量。如果生长或栽培、驯养的环境适宜,土地适宜,采收适时,贮存适当,则药材质量高,药性强,疗效好;反之则药性弱,疗效差。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万里大地、江河湖泽、山陵丘壑、平原沃野以及广阔的海域,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不完全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因此,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自古以来,医学专家都十分重视使用“道地药材”。例如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广东的陈皮;东北的人参;云南的茯苓、三七;山东的阿胶;宁夏的枸杞 ,自古以来都是著名的

道地药材。这些经验和知识,对于今后开拓新的药源,扩大优质药材生产,确保药物原有性能功效,提供了重要依据。

植物在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根、茎、叶、花、果实等各个部分由于有效成分含量的不同,因而药性的强弱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药材的采收,应在其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采集最为适宜,才能保证药物的质量与疗效。通常全草入药的,大多在植株充分成长或花期采集,从各以上割取地上部分;须连根入药的,则可拔起全株。叶类药材,通常在花繁叶茂时采收,因此时药材其味醇浓,药力雄厚,药性最强。花的采收,通常根据其药效最高的阶段,有些需在含苞欲放死;有的需在花刚开放时;有的需在花正开放时;花朵次第开放者,则分次采摘。果实和种子,除枳实、青皮、乌梅等少数药材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外,通常在春夏时节成熟时采收。跟或根茎类药物,一般以初春、秋

末采集为好,少数在夏季采集。

中药材大多数是生药,其中不少药材必须经过特定的炮制处理,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更符合治疗的需要,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中药炮制的目的是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矫出额劣气味,使药材纯净;降低或消除某些药材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改变药材的性能;增强药物疗效;便于临床制剂、煎服和贮藏等。中药炮制的方法,主要有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以及发芽、发酵、制霜等。炮制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而少数毒性药和烈性药的合理炮制更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

(二)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也称药性,是指药物本身各自具有的与治疗作用有关的若干特性。它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高度概括,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探索归纳出来的,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治法治则等学说为指导,根据各种药物的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的用药规律,它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始终指导着临床用药。

四性:

四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古代称为“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仅是药性程度上的差异。寒凉属阴,而凉次与寒;温热属阳,而温次与热。药物的寒热温凉,不能通过人的主观感觉而感知,而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归纳。如石膏、知母能治疗大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证,便认为他们是寒性药;附子、干姜能治疗畏寒、肢冷、脉迟等里寒证,便认为他们是热性等。可见,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与病情的寒热相对而言的,是药物作用后,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反应。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养阴等作用,适用于阳证、热证;温热药则多具有温阳、散寒、救逆等作用,适用于阴证、寒证;此外,还有一种平性,指药性平和,寒热偏性不明显,寒证、热证均可应用。但实际上仍有微温或微凉的区别,故习惯上仍称为四性。

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对药物性能、作用的概括。实际上,药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还有淡味和涩味。但是拘于五味入五脏的限制,

前人一般都将淡附属于甘,涩附属于酸,仍称五味。根据各自作用来看,涩味与酸味相似,而淡味与甘味完全不同。故临床实际药味划分为六种。

辛:即辣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作用。甘:即甜味,“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

痛等作用。

酸:即酸味或兼涩味,“能收、能涩”,具有收敛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作用。

苦:“能泻、能燥”,具有清热、泻火、泻下、燥湿、降逆等作用。咸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