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营养化水体处理技术.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富营养化水体处理技术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污染逐年严重,近年来国内一些湖泊陆续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提出和研究出若干种治理方法与技术。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应该遵循的方法是控源、生态修复以及流域管理;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除藻,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

关键词:富营养化水体,控源,除藻

1我国湖泊水体现状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污染逐渐严重,许多湖泊相继出现富营养化现象,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发展以及部分城市的饮水问题。根据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所显示:湖泊水质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国控重点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60.7%、26.2%、1.6%和11.5%。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富营养、中营养和贫营养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27.8%、57.4%和14.8%[1]。

图12013年重点湖库营养状态指数

Fig.1Trophicstateindexofkeylakesandreservoirsin2013

2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

富营养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水体营养过剩,在生存竞争的演绎过程中引起水体生物群落中种群的多样性减少,草型水体向藻型水体转化。因此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应该遵循的方法是控源、生态修复以及流域管理[2,3]。

控源包括流域上各种外源负荷以及内源污染,其中内源污染指的是湖泊底泥中污染物质向湖水释放形成的污染。当前,许多湖泊之所以没有能够治理好,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到控源,只有当控源做好后水质才会有一定的改善。高永霞等人以旅游景区天目湖(沙河水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连续性的状态研究。根据2006年水质调查结果以及沉积物、渔业生产、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综合调查结果提出并实施了天目湖的治理方案,即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农业面源、入湖河流、旅游业等外源性污染以及降低水土流失造成的入湖悬浮物质含量以提高水体透明度,从湖泊外源、内源以及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三者之间的关系着手制定天目湖治理方案。2007年水体TN的平均浓度为1.25mg/L,较2006年降低了0.22mg/L;TP平均浓度由2006年的0.06mg/L降至2007年的0.05mg/L;藻类生物量平均值由上一年的46.39mg/L降至22.56mg/L。结果表明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水体营养盐含量以及浮游生物量的降低已初见成效[4]。

在控源的基础上,可以针对湖泊的情况进行以水生植物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工作。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可以有效拦截来自陆地的污染物质,而湖泊内部各种类型水生植物的恢复可以有效地降低沉积物悬浮和内源污染释放。蒋艾青应用凤眼莲对城郊污水鱼塘中的NH4-N、NO3-N、COD、TN去除率分别为70%、88.1%、56%、73.1%[5]。在最适生长条件下,每天凤眼莲能吸收氮3.4kg/hm2,磷0.43kg/hm2[6]。邵林广应用水浮莲对富营养化湖泊进行净化试验,BOD5的去除率在70%以上,总氮去除率60%以上,总磷去除率70%以上[7]。

3富营养化水体的处理技术

藻型水体是富营养化水体的主要特征,因此藻类的去除是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水体由硅藻和绿藻为主变为以蓝藻为主。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将水体中的氮、磷及其它无机盐类在短期内被一再的重复利用,一遇适宜环境就暴发性地繁殖,以致出现“水华”现象。死亡的水生生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消耗氧;或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硫化氢臭气,使水质不断恶化。同时湖泊逐渐变浅,直至成为沼泽。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针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处理问题,开发了许多成熟的技术方法。

3.1机械除藻

机械除藻是指通过使用机械工具对水面过厚层的藻类堆积处进行捞藻,这种方法可以达到瞬时局部效果,在大规模除藻行动的开始阶段或除藻前的准备阶段可以使用。但这种简易办法只能作为一种次要的前期辅助手段,谈不上是一种单独除藻方法。水体中能捞取的藻量相对于湖泊中藻类生长的总量来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并且捞藻的速度远远比不上藻类的生长速度[8]。在水华爆发时,微囊藻可以迅速生长,覆盖水面。因此这种方法浪费大量资金人力却收效甚微。

3.2.化学除藻

传统上采用硫酸铜和氯化物除藻,或铁盐配合铜盐使用增强除藻剂除藻效率,近年采用醋酸除藻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2005年9月在南京玄武湖开展了化学除藻剂治理蓝藻水华的实验研究中,除藻剂平均用量为26.87g/m2,治理后实验区藻类总量下降了82.8%;水体各项理化指标得到一定改善,但停止洒药后部分指标回升;浮游动物未出现显著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除藻剂可以在短时间内除抑蓝藻,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9]。除藻剂虽能快速杀死藻类,但无法

文档评论(0)

188****01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