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人精神赡养立法与思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浅谈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立法与思考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按国际上老年人占人口比例10%的通行标准,事实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近期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明文规定对老年人的赡养扩大到精神赡养层面。对立法机关的这一做法,人们议论纷纷,褒贬不一。本文从精神赡养的表现形式及内容、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司法实践等角度对精神赡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做些粗浅分析,在此基础上就我国精神赡养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对策。

近期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用法律规定对老年人精神赡养,是符合我国法律精神和司法实践的。

许多人认为,精神赡养属于道德范畴,不能用法律明文规定。但笔者认为,精神赡养的内容和范围很广,在立法上,可以也必须用法律的条文明确规定;在司法上,应当明确精神赡养具有可诉性。法院能否支持精神赡养的诉讼,是由精神赡养的具体内容决定的,而不是衡量精神赡养法制化是否合理的标准。

一、从精神赡养的表现形式及内容上看,精神慰藉适合用法律制度来保护,具有可强制性。精神赡养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作为式的精神赡养,其含义是积极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它包括:为老人提供必要的精神生活的物质保障,满足老人精神生活的物质需求,即物化的精神赡养;也包括:对老年人必要的探视或看望等,这是对老人进行亲情慰籍,即情感的慰藉。物化的物质保障是精神赡养的前提和基础,情感的慰藉是精神赡养的升华和提高。二者浑然一体,密不可分,都是老年人精神慰藉中不可或缺的。

另一种是不作为式的精神赡养,是指不对老人制造精神痛苦或精神虐待。包括:在行为上,不能有侮辱、殴打等伤害老人的行为或动作;在言语上,不能有讽刺、挖苦、辱骂等伤害老人的言论;在人身关系上,不能限制老人生活自由和人身自由,如老人再婚,找伴侣、交朋友,参加文体等有益的社会活动,以及对其他精神生活的追求,都不能进行限制。从性质看,不作为式的精神赡养,主要是法律层面的。也就是说,不作为的精神赡养,要求赡养义务人通过不作为的形式来实现精神赡养。如果作为了,往往会触犯法律,情节严重的,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可见,无论是形式上有作为的精神赡养,还是不作为的精神赡养,也不管是内容上的物化精神赡养,还是情感上的精神赡养,都可以用法律的条文来明确,具有可强制性。

二、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来看,精神赡养是有法律依据的,具有可诉性。

有人认为,《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只是一个倡导性条款,没有具体法律规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并没有对不履行精神赡养的法律责任作出规定,而且强制履行精神赡养的判决会在执行中遇到困难。精神赡养可以通过社会舆论、赡养人所在居委会、单位的批评、教育加以解决”。宝山:《精神赡养是不是义务》,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1月9日还有人认为,“对于经济上不需要帮助,但精神上需要慰籍的赡养,由于其内容的主观性,应以道德进行调整”杨遂全等著《婚姻家庭法典型判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5月一版第326页。以此来否定精神赡养

宝山:《精神赡养是不是义务》,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1月9日

杨遂全等著《婚姻家庭法典型判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5月一版第326页

我国《宪法》第49条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1996年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具体规定:赡养就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等。《宪法》没有排除精神赡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文规定有精神赡养。可见,精神赡养是有法律根据的。至于法律对精神赡养规定的是否具体,则不是能否定精神赡养的理由,而是一个司法实践需要探讨或具体执行的问题。试想,法律对物质赡养也没有作出具体规定,是否在司法实践中也不予适用或不予执行呢?

三、从司法实践上看,精神赡养在量化、判决和执行等司法程序上都具有可操作性。

精神赡养既是道德义务,也是法律义务。从法律层面上看,为老人提供必要精神物质保障;必要的看望或探视;不能对老人进行精神虐待;不限制老人追求精神生活的人身自由等,都是必要的法律义务。对于需要对老人提供精神赡养的作为行为,即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包括提供精神需求上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慰籍,属于给付之诉的,老人可以提起给付之诉;对老人进行精神虐待或限制老人人身自由(包括精神生活自由)的行为,即不应当作为而作为的,属于侵权,老人可以提出排除妨害和停止侵害之诉。王礼仁:《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王礼仁:《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载中国法院网

对于赡养人探视或看望老年人问题,在司法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比照或借鉴离婚父母对子女探望权的规定和司法实践

文档评论(0)

138****16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