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解析】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ppt

【知识解析】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文轻武是宋朝建立后的国策。由于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且当时武将通过兵变夺权称帝的现象相当普遍,为防止这一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该政策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陈桥兵变想象画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政策表现科举选官:文士的录取名额,远高于武举北宋立国,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文官需求,以及巩固执政基础,从太祖赵匡胤时期开始逐步扩大科举取士(文士)的名额。建隆二年(961年)录取进士11人,但开宝六年(973年)却一次性录取进士和诸科(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等其他科目的总称)达127人。太宗赵光义即位后不到两个月,他就将录取名额扩大至400多人(进士190人,诸科270人),大大超过了以往规模,文士的录取名额简直要用“暴涨”来形容。至于真宗及以后的历代宋朝皇帝,文士录取规模一般都不低于这时的数据。至于武举的录取情况,北宋一朝,武举共取士868人,年均仅仅5人。其总数不及宋真宗景德二年文士录取人数的三分之一。这说明,北宋统治者自太祖、太宗时期开始,就在有意扩大文士的录取规模,而且明显使之远高于武举的录取规模。这是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直接、有力证据。图为宋朝科举考试众生像,左图为正在假寐的考生做了一个考取状元的白日梦。时谚有“做官做不到宰相,考试考不中状元,白做了”可见当时人迷恋科举之一斑。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政策表现授官任职:文士从快、从优,武举不受重视北宋自太祖、太宗时期,就格外重视对新科进士的加恩笼络,殿试合格者常常要被赐袍,赐宴、赐试,以示荣宠。起初,新中进士的名单直接在尚书省放榜,但从雍熙二年起,要举行殿前唱名、皇帝亲赐及第、进士登第仪式,使新科进士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荣耀非常。这些进士很快就得到授官,且官位不低。这一点与唐朝考核后再授予官职不同。至于武举的授官情况呢?很不幸。北宋前期因统治者强调以文治天下,所以武举长期废罢,几经兴复,至英宗治平以后才成为定制。而且整个宋代,武举赐出身人的数量较少,并且不受重用。即使举行武举考试,考中的武举人被授予官职,同等情况下,武举人的品级也低于文士。北宋武举中选后,分为三等,其最优者被授予的官职(右般殿直)也只有正九品,但文士的最高授官(大理寺丞)却是正八品。琼林宴是为殿试后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始于宋代。“琼林苑”是设在北宋东京汴京(今开封)城西的皇家花园,皇帝在琼林苑宴请新及第的进士,故该宴有“琼林宴”之称。宋朝琼林宴(绘画)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政策表现考核升迁:文官考核从优、升迁从快宋代对官员的考核叫做“磨勘,由审官院负责。宋代的磨勘很复杂,需要参阅《宋史职官志》、《宋会要职官》等文献篇目详加了解。但学术界对宋代的官员考核制度评价较高,认为宋代对官吏的考核在继承唐代对官吏考核的基础上有较大发展,并对元明清三朝予以深远的影响(元明清三朝基本上是对宋代的仿效,而少有进步)。而且宋代对官吏的评价可谓“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磨勘制度明确规定了官吏升迁的各种条件,政绩越好的官吏升迁的机会和获得奖赏的可能性也越大。宋代的所有官员,不论文武,都要接受磨勘。在磨勘制度中,文官和武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文官的磨勘年限比武官要短,文官的升迁比武将快。比如,宋真宗时期文官调任“京朝官”的磨勘年限是三年,而武将却是七年;英宗时期做了调整,调任“京朝官”的磨勘年限改为四年,武官的磨勘期减为五年,但文官的磨勘年限还是比武官少。宋朝合盐铁、度支与户部为三司,而专设一使,称为三司使,总揽全国的财政大权、凡四方贡赋,也都归三司使掌管。三司使的地位仅次于宰相,故人称为计相。其下设都转运使与转运使,分别掌管地方财政。图为《宋史职官志》中载三司使之职责部分。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政策表现优待文士: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且“不许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宋朝皇帝不仅重视文士,而且还拥有与帝王共天下”的无比崇高的政治地位。据《宋史》记载,太宗赵光义曾对宰相李妨等文官说:“天下广大,卿等与共理,当各竭公忠,以副任用”。自此,“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K12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