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铅的污染、理化性质及生物代谢.pdfVIP

9.4 铅的污染、理化性质及生物代谢.pdf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概述:本文介绍了铅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其危害、来源、污染源和预防措施。详细介绍了铅在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中的吸取方式以及在空气中的积累情况。强调了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提供了防范和管理铅的方法。

第九章金属的毒性与健康

LOGO

9.4铅的污染、理化性质及生物代谢

洪喻/北京林业大学

铅的污染、理化性质及生物代谢

学习要求

记住铅的理化性质与污染来源

铅的吸收、分布、排泄与蓄积的规律

铅的预防与控制

铅的污染、理化性质及生物代谢

铅是构成地壳的元素之一,含量约为13mg/kg。

全世界每年消耗铅量约为400万t,仅有1/4回收利用,其余

大部分以不同形式污染环境。

铅污染的来源广泛,主要来自机动车废气、工矿企业和含

铅的生活用品。

铅的污染、理化性质及生物代谢

汽车使用的含铅汽油,在燃烧中有机铅化合物绝大部分分

解成无机铅盐及铅的氧化物,随汽车尾气排出,成为最严重的

铅污染源。

冶炼、制造以及使用铅制品的工矿企业,如蓄电池、铸造

合金、电缆包铅等的生产过程中可产生大量铅尘和铅烟。

铅的污染、理化性质及生物代谢

油漆、颜料、农药、陶瓷、塑料、辐射防护材料以及空气

颗粒物等均含有铅,生活用品如铅印的书刊、塑料容器和包装

、儿童玩具、某些饮用水和食品中也含有铅。

铅污染无处不在。

铅的污染、理化性质及生物代谢

铅是一种银灰色质软的重金属,在400-500℃时可蒸发,形成

气溶胶污染环境。

铅蒸气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成氧化亚铅,并凝集为烟尘。

铅在空气中易形成一层氢氧化铅薄膜,使铅不能进一步地氧

化。

铅的污染、理化性质及生物代谢

铅在水中可在表面形成一层铅盐防止溶解。

铅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一层难溶的铅盐覆盖于表面,可防止继

续腐蚀。除乙酸铅、氯酸铅、亚硝酸铅和氯化铅外,一般铅盐都

难溶于或不溶于水。

铅及其化合物的毒性与其分散度和溶解度有关。硫化铅难溶

于水,毒性小。三氧化二铅、氧化铅等较易溶于水,毒性较大。

铅蒸气形成的烟,颗粒较小,化学性质活泼,且易经呼吸道吸入

,毒性较铅尘大。

铅的污染、理化性质及生物代谢

环境中的铅主要从消化道,其次从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

进入消化道的铅,成人的吸收率仅5%-10%,而儿童的消化道对

铅的吸收率比较高,1-3岁幼儿消化道对铅的吸收率为50%左右。

加之,儿童的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全,使儿童对铅的毒性作

用比成年更为敏感。

铅的污染、理化性质及生物代谢

铅在消化道中,主要在十二指肠被

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一部分进

入血循环,一部分由胆汁排到肠道,

随粪排出。肝细胞膜能主动吸收血浆

中的铅而排入胆汁,因此胆汁中铅浓

度可比血浆中高40-100倍。铅进入呼

吸道后,一般25%-30%被吸收入体内

,70%-75%随呼气排出。

铅的污染、理化性质及生物代谢

空气中的铅微粒,粒径大于5μm者主要沉

积在鼻腔、咽喉部、气管和支气管,小于

2.5μm者大部分能到达肺泡。

肺泡腔内由于二氧化碳的存在而呈弱酸

性,使铅易于溶解,经肺泡弥散进入血循环,

或由吞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系统。沉积于上呼

吸道、气管、支气管的铅微粒也可被绒毛运动

推到口腔随痰咳出,或咽入消化道。

铅的污染、理化性质及生物代谢

吸收入血液的铅,大部分(约90%)与红细胞结合为非扩

散性铅,少量成为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结合性铅或可扩散铅(主

要为磷酸氢铅和甘油磷酸铅)。

可扩散铅的量少但生物活性较大,可通过生物膜,进入中

枢神经系统。

90%

红细胞非扩散性铅

结合

吸入血液的铅

通过

血浆蛋白可扩散铅中枢神经系统

生物膜

文档评论(0)

达芬奇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免责声明:本账号发布文档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仅用于技术分享交流,不得从事商业活动,相关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提出指正,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