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VIP

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生阅读后的概括:本文讲述了柳宗元描绘小石潭的山水风光及作者对小石潭的独特感悟,展现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美。文言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强调韵律和文笔之美。文章开头由柳宗元描述小石潭的景色引出下文。在文中,“闻水声,如鸣佩环”一句生动描绘出小石潭的清澈环境和宁静气氛,以及诗人的情感状态。接着,文章介绍了柳宗元在小石潭的经历,他首先听取水流的声音,然后来到小溪边,见到湖面十分平静,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在此过程中,柳宗元描绘了小潭水的清冽和神秘,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之情。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小石潭记

教科书

书名:八年级下册部编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的断句方法、朗读方法。

2.学习文言文中的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设置情境,让学生学会将文言文与实用文体结合。

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文言文的结构美。

教学难点:

1.体会文言文的“文言”特点。

2.体会文言文的“文章”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各位同学,永州旅游文化局为了让游客更便捷游览小石潭,提升景区的人文内涵,拟针对旅游者推出《小石潭导览手册》,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这就需要我们一起走近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我来朗读

大家初读《小石潭记》,我们先来读没有点读的课文。在古籍里看到的文章都是没有标点的,是后人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标点的。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刚才同学朗读得很好,能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还能读出句内的停顿。不过这位同学的朗读中还存在下面两个问题。

闻水声,如鸣珮环。读错了,“如”后面要顿一下,“鸣珮环”连在一起。

还有其岸势/犬牙差互,要注意“其岸势”是一部分,这是本体,“犬牙差互”是喻体,所以它们是一部分。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下面老师给大家朗读一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三、我来解释

通过这两遍的朗读,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熟悉了,下面我们分组来完成以下这两个任务:

任务一:同桌之间根据下面的解释和工具书,解释文章。有不懂的字词或者句子,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有同学提出“空”怎么解释,这是名词用作状语,比如在空中。这类用法在文中还有,比如“从小丘西行”的“西”字,是向西的意思。“潭西南而望”的“西南”,就是向西南。

还有同学提出了“犬牙差互”的“犬牙”怎么解释,这里其实也是词类活用,我们可以解释为像狗牙一样。文中还有两个词也是类似的用法,就是斗折蛇行中的“斗”和“蛇”也是这种用法,解释为“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任务二:分小组总结文中的文言现象。

(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同学们完成得很好,我们每个小组的字词积累分类很合理。比如“以”的一词多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很好。能把“以”的多种用法进行归纳总结。“以”用作“而”,起到连接的作用,如“卷石底已出”中的“以”。还有“全石以为底”中的“以”是“把”的意思。“以其境过清”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有的同学还发现“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空”是状语,表示“在空中”的意思。此外还有同学发现“小生”是古今异义词,古义:年轻人,现在是戏曲中的一种角色。希望同学们每次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都能将这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进行总结,并且要与以前学过的知识勾连,那么文言文学习就可以融会贯通了。因为文言文的字词解释都是相通,课内可以延伸到课外。

四、我来梳理

文章大意理解后,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文言文在古代都是没有句读的是后人添加的。段落更是没有,那我们可以有哪几种结构分法呢?教材中编者将课文分成五个段落,那编者是依据什么来分段的呢?请边听朗读边思考。

这是按照游踪和视角的变化来分段。全文是按照游踪顺序来写的:第一段主要写发现小潭,第二段描写潭中鱼,第三段描写小溪源流,第四段描写潭上的氛围,第五段记录了同游者。

那还可以有其他分法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第二种分法:

可以分成4段,第一段“从小丘西行二十步”到“参差披拂”。第二段从“潭中鱼可百许头”到“不可知其源”。第三段从“坐潭上”到“乃记之而去”。最后一段记录同游者。这是按照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划分。

请男女同学一起来朗读一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7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