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研究综述.docx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研究综述.docx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研究综述

一、与贫困问题相关的研究概述

贫困问题是经济学领域的经典命题,也是研究相对贫困问题的出发点,有必要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就近年来国内的研究成果而言,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两类。

(一)贫困成因的讨论

这类研究重点关注贫困现象的形成原因。讨论最多的是制度因素,这也与“制度”一词的宽广外延有关。较为典型的代表如廖赤眉(2002),该研究提出了“制度性贫困”的概念,并认为政治权利分配制度、就业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社会服务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要素会导致“制度性贫困”的现象出现;又如郭熙保和周强(2016)对的实证研究表明,户籍制度能够解释多达43%的城乡家庭长期多维贫困发生率差异,以及城乡贫困家庭中17%的贫困不平等程度。

另一类讨论较多的因素可以用“脆弱性”来概括,实质上是从风险和不确定性视角对贫困成因进行解读,并且相对于制度因素,这类讨论更多地集中于微观层面。李小云等(2007)从人力资产、自然资产、物质资产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分析,最终认为人力资本的匮乏是产生农户脆弱性以及贫困问题的直接原因。樊丽明和解垩(2014)认为女性户主相对于男性户主面临着更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脆弱性,同时未来收入又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风险,导致其有计划的储蓄、投资等行为偏好增强,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女性户主家庭贫困程度及其不平等要低于男性户主家庭。

第三类因素可总结为自然条件。我国幅员辽阔,部分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各种客观因素的积累最终会导致社会经济在地区之间呈现较为显著的差异性,由此形成了部分居民特别是农村地区居民的贫困现象。此类观点可在汪三贵(1994)的早期研究中看到具体的论述,作者从自然地理因素出发,认为占有优势地理位置的阶层往往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处于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劣势的阶层则会经历相对较慢的经济发展过程。

(二)反贫困的措施研究

我国学者历来重视反贫困的具体措施研究,这与多年来社会各界对于脱贫攻坚事业的不懈努力是一以贯之的。

总体看来,现有研究的一大焦点在于强调提高农业农村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于反贫困的重要性。如鞠晴江(2006)直接将基建的关注焦点放在交通上,认为农村道路的修建对地方经济和居民人均收入具有显著影响。王雪妮等(2011)则关注了农业农村领域基础设施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水利,认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水贫困与经济贫困的共生关系,并提出建立完善水权制度、改善农业水利基础条件、保障饮用水安全和加强水生态保护与管理等具体建议。也有部分研究针对自然地理因素形成的贫困现象,提出把移民搬迁作为实现脱贫的一项重要选择,如韩广富(2010)等。这类建议实际上隐含了农业农村部门对新增投资的大量需求,因而存在进一步延伸的空间,以引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特殊作用。

另一个重点关注的方向是农村部门的人力资本积累。随着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人力资本逐渐被视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应地,提升贫困群体人力资本的措施也成为帮助其脱离贫困状态的关键。李有发(2006)认为“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的低下以及与之相关的贫困问题,实质上都是致富能力的缺乏”,并将致富能力的培养落脚于教育事业上。尹飞霄(2013)的实证检验表明,家庭成员健康程度、参加培训的经历、有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的经历等人力资本指标的水平越高,农村家庭发生贫困的概率就越低,并据此提出了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技培训、完善医疗保障、健全农村社保体系等政策建议。

总的来看,上述以(绝对)贫困问题为主线的研究,可以为相对贫困问题提供理论和对策的基础性支撑。但也需要注意,出于时代背景和自身规律的特殊性,一些研究方法和结论可能不宜在相对贫困这一新命题中直接沿用。

二、关于相对贫困的研究概述

国内经济研究领域很早就对相对贫困概念进行过讨论,如童星、林闽钢(2001)认为相对贫困家庭的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能力缺乏或相对较弱。但这一概念真正得到关注,是较为晚近的情况。

(一)定性分析

此类分析多为偏重阐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重要性的评论性文献,例如刘伯霞(2019),蒋永穆(2020),潘文轩和阎新奇(2020)等。基本上依照“回顾脱贫攻坚成果——提出相对贫困问题更加复杂的判断——呼吁尽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思路展开,对于提升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明确实践中的工作方向有重要意义。一些文献给出了框架性的措施建议,但很少涉及理论论证。

(二)实证分析

实证方面,一类主要的研究范式是结合现实数据,对地方上的相对贫困问题进行研究。这类文献多集中于局部区域,对相对贫困的现状和可能成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例如杨舸(2017)利用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居民数据,对流动人口陷入“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