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练习 附答案.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子》四章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小阅读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两句慨叹生短暂,类

A“”

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B.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所以“耻学于师”,是因为他们有“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的思想在作崇。

C.《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谈治国之志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比

及三年,可使民足。”

D.《老子》四章中,从“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等常见事实

中,推论出凡事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普遍道理。

.重点: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

2“”“”“”“”“”“

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老子》四章

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

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老子》四章

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请概括归纳《老子》四章中本节的内容要点。

⑰⑱⑲⑳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二、情景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两句从日常生活现象出发,引出了对

们“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问题的讨论。

(2)《论语·雍也》中孔子由“,”看到质朴与文采的不足,由此得

出君子应达到内外和谐的统一,同时对文学创作处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很有启发。

()在语文课的讨论中,有同学引用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

两句,抒发生短暂的悲哀。于是小刚引用《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对同学进行安慰,因为类的存在也是绵延久长的。

三、语言表达

6.《乡土中国》片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

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

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

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

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

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乡土中国》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从这话中提取两个关键词:、。(各个字以内)

5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按照中国的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

传统看来,人人都要进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的表达还是不够明

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

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

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