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4届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2024届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菏泽一中高三年级二轮专题复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45分)

1.西周时期“田里不鬻,墓地不请”,没有土地买卖。到了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的记载已较多,如《史记》载赵括之母言:“今括一旦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说明()

A.土地兼并日渐普遍 B.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C.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D.变法改革成果显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表明,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化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记载开始出现,B项正确;土地买卖是土地兼并的前提,至于土地兼并现象是否普遍,材料无法判断,排除A项;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尚未掌握政权,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变法,无法得知效果如何,排除D项。故选B项。

2.秦汉时期取名呈现出新取向。以武字、勇字命名的有蒙武、苏武等;以霸字、雄字命名的有王霸、杨雄等;以胜字、广字命名的有陈胜、李广等;以兴字、奋字命名的有阴兴、张奋等;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的有赵广汉、张安世等。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

A.战争频发改变社会价值取向 B.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趋势

C.尚武和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 D.军功爵制得到百姓普遍接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人名“以武字、勇字命名……以霸字、雄字命名……以胜字、广字命名的……以兴字、奋字命名……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可知,秦汉时期取名出现了以武、勇、霸、雄、胜、广、兴、奋等字和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来命名的新取向,结合所学知识,此时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这种命名取向体现了积极进取、崇尚武力以巩固政权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据人名“以武字、勇字命名……以霸字、雄字命名……以胜字、广字命名的……以兴字、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不能体现战争频发,并且这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时期,战争不频繁,排除A项;材料陈述社会呈现出尚武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没有提及其他思想,无法体现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排除B项;汉朝并未采取军功爵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唐德宗时,宰相杨炎主持财政改革,将租庸调改为两税法。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纳税人家庭资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改变了过去按纳税人家庭人丁数平摊赋税的办法。这一改革旨在()

A.完善税收制度 B.放松民间控制

C.推动商业发展 D.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以纳税人家庭资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改变了过去按纳税人家庭人丁数平摊赋税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中期以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难以维持,租庸调也无法很好的实行,影响到政府税收,为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实行了税制改革,改革后,两税法以资产多寡为征税依据,增加了税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A项是影响,不是目的,排除A项;两税法后,政府放松了民间控制,但这是影响,不是政府改革目的,排除B项;税收改革目的与商业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唐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玄宗下诏宣布实行“折纳”新措施。规定,关内诸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纺织品的庸、调改为折纳粟米;河南、河北不通水运之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的租粟改为折纳绢布。这一规定意在

A.降低政府税赋的征管成本 B.抑制富商大贾的获利资源

C.改善税赋征收单一化状况 D.提高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内诸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纺织品的庸、调改为折纳粟米;河南、河北不通水运之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的租粟改为折纳绢布”可得出不同地区交纳赋税的方式不一样,主要是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这有利于降低政府税赋的征管成本,A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针对富商,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改变单一化状况,排除C项;材料强调征税,而不是农业商品化程度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5.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颁布《辽东招垦令》:招民100人,文官授知县,武职授守备;60人以上,文职授州同州判,武官授千总;50人以上,文职授县主簿,武官授百总。康熙时期,又连续颁布“辽东招民百名者,不必考试,俱以知县录用”。这些举措旨在()

A.另辟选官途径 B.保护八旗生计 C.吸引关内人口 D.充实东北边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mengy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