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温病论治特色.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张锡纯温病论治特色

张锡纯温病论治特色

(万年青针药堂)

近代名医张锡纯,学验俱丰,勇于创新,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以下简称《衷中录》)一书,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均有重大建树,其论

治温病亦独具匠心。张氏笃信仲景之学,认为“温病之治法详于《伤

寒论》”,故视后世治温诸书,皆“乱真”之作。兹不揣简陋,就其

治温特色,略述于次。

一、论三纲风温为正

晚清温病学说已趋完善,有风温、春温、湿温、秋燥及冬温等诸

多名目。张氏根据《内经》与仲景之学,参以己见,将温病大纲分为

春温、风温、湿温三端。

张氏谓春温,即《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温病。因冬

日薄受外感,不至即病,其邪伏于膜原之间,暗生内热,复薄受外感

触发,所谓“伏气成温”。湿温乃溽暑季节,阴雨连旬,湿邪随呼吸

之气传入上焦,阻塞胸中大气,致营卫之气不通而成。而风温犹外感

风寒,因所感乃时令之温风,故不曰中风、伤寒,而曰“风温”。风

温辨证,当随时令之寒热,参以脉象,审其所受温热之程度,若在春

初秋末,初得虽不恶寒,但脉浮而无明显热象;若在夏秋或暑热之日,

则热象较重,脉浮且洪,或伴出汗。

张氏以感时令”柔和之温风”与“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而

湿温及伏气化热之温,“皆可以风温统之”。因病之起点为温风所激

发,还谓“冬不藏精”所致之温病,有寓于“风温”者。据此所论,

是风温于新感外,还包括为温风所激发之伏气温病,范围极广,诚乃

“风为百病之长”。因而强调“温病以风温为正,亦以风温为多”。

二、辨六经独重阳明

张氏从医之时,正值伤寒与温病学派辩争高峰。伤寒派认为“阳

明证即属温病”。张氏推崇该说,提出“无论中风、伤寒,入阳明后

皆化为温”。

阳明原属燥金,其为病也多燥热。邪入其经多从燥化,烁伤津液,

所谓“燥热者,阳明恒有之正病”。病理上有火热偏盛,化燥伤阴之

特点,故治宜“清燥热救真阴为急务”。

张氏认为外感初得皆在太阳,故“温病初得亦多在太阳”。《衷

中录·温病遗方》曾专论“太阳经”之温病。当病温之时,“气候究非

寒凉”,且其人“多蕴内热”,故发病不专在太阳,而兼在阳明,因

而“转阳明甚速”。且胃为水谷之海,最虚而善受,六经之邪皆能入

之,所谓“必无不犯阳明之伤寒”。故《伤寒论》虽六经并列,而张

氏所以独重阳明。

阳明经原指胃与大肠。张氏谓病至其经,必先入足阳明。又于大

便燥结,“热入手阳明之府”外,将足阳明(胃)复分为经、腑二证,

以“在经为表,在府为里”,是阳明一经,有经、腑、肠三证。

“阳明为成温之薮”。伤寒六经中,如三阳经之“三阳阳明”,

太阴病之“大便硬”,少阴病之“急下”证,厥阴病之“热厥”诸证,

皆属温病范畴。盖“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张氏深

谙此义,亦谓邪入阳明之府,“则不他传矣”。因而辨证上,不论其

为外邪新感或伏气内发,甚或感染戾气之瘟疫瘟疹,凡见“发热而渴

不恶寒”之证,皆以阳明病赅之。

《衷中录·医案》载外解太阳,内清阳明,兼和少阳治俞某病温之

案。由于张氏治温以阳明为中心,有三阳病会合,以阳明为“中坚”;

寒温病热入阳明,“纵兼他证,仍以阳明为主”之说。故风温、暑温、

湿温及瘟疫瘟疹诸证,皆有从阳明论治之例。纵观《衷中录》治温31

方中,有21方用治阳明之药;而37例温病医案,直指阳明者25例,

以白虎汤变通治疗者27例,诚可谓“识治阳明,即识治温病”。

三、解药物盛赞石膏

张氏论药,穷源《本草经》,汲取各家之长,参以己见。他认为

“石膏性微寒……虽系石药,实为和平之品”。因其凉而能散,“为

清解阳明胃府实热之圣药”,然宜生用。煅之则辛散之力顿减,转为

收敛,凝聚痰涎,使之不散,用至30g,即足伤人。

张氏之用生石膏,虽由自身勇于实践获得,实得力于仲景之学,

亦受余师愚、王孟英诸先贤之启发。谓凡善治阳明实热证之医,无不

重用生石膏以奏功。

张氏谓石膏“治寒温百倍于他药者”,以其味微辛,阴中含阳而

善发汗。且其性虽凉,而退热之力胜于黄连、龙胆草、黄芩诸药。

“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衷中录》中,运用石膏之经验,

不仅温病章节随处可见,还将石膏列于《药物篇》之首,曾撰“石膏

生用直同金丹,煅用即同鸩毒”多篇专论。

张氏谓“石膏原发身有实热之汗”。因石膏辛凉之性与人身内蕴

之实热化合即为汗,有似“冶红之铁,沃之以水,其热力

文档评论(0)

199****21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