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自适应滤波器的设计.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验题目 自适应滤波器的设计 实验要求 产生一个含有噪声的语音信号,使其通过一个自适应滤波器,观察其结果并分析此滤波器的性能。 实验原理 自适应滤波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FIR滤波器,也称横向滤波器,其权系数可随时调整,完成滤波工作;第二部分是滤波器的权调整算法,也称学习算法。 图1 自适应滤波器原理图 图中,表示输入信号,是输出信号,称为期望信号,或者称为参考信号、训练信号,是误差信号。其中。自适应滤波器的系数根据误差信号,通过一定的自适应算法,不断进行改变,使输出信号最接近期望信号。 自适应滤波器工作过程,开始时,给FIR滤波器赋予任意的初始权系数,在每个时刻,用当前权系数对输入信号进行滤波运算,产生输出信号,输出信号与期望响应的差定义为误差信号,由误差信号与输入信号矢量一起构造一个校正量,自适应地调整权矢量,使误差信号趋于降低的趋势,从而使滤波器逐渐达到或接近最优。 我们知道,自适应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寻找最佳权系数,在本实验中采用的是最小均方算法(LMS), LMS以集合平均为基础,属于统计分析的方法。 LMS(Least mean square)算法是Widrow等人提出的,是用梯度的估计值代替梯度的精确值,算法简便易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存在收敛速度慢,有额外误差等缺点。 1、LMS算法的权值计算 梯度估计值用一条样本曲线进行计算。 因为 所以 用代替得 FIR滤波器中第i个权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FIR滤波器中第i个权系数的控制电路如图 图2 FIR第i个去路的控制电路 2、LMS算法加权矢量的过渡过程 将误差公式代入得 假设和不相关,对取统计平均得, 类似于最陡下降法的推导,经坐标平移和旋转,变换到坐标中。推导如下,令 则 上边两式代入的表达式得 它的递推解是 令 得 说明LMS算法加权矢量的统计平均值的过渡过程和最陡下降法加权矢量的过渡过程是一样的。换句话说,LMS算法加权矢量是在最陡下降法加权矢量附近随机变化的,其统计平均值等于最陡下降法加权矢量,那么,其收敛条件同样为 在满足收敛条件下,才有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程序: clc; clear all; %设定各参数 N=20; %权系数个数 mu=0.001; %步长 NUM=400; %采样点 pi=3.1416; fs=0.02; % 信号采样间隔 %for n=1:NUM n=1:400 x(n)=sin(2*pi*fs*n); %end y=x+sqrt(0.5)*randn(1,NUM); %噪声信号为0均值、方差为0.5的随机信号 figure(1) plot(x);title('期望信号');axis([0 400 -2 2]); %画出期望信号 xlabel('采样点数'); figure(2); plot(y);title('加噪信号');axis([0 400 -3 3]); %画出加噪输入信号 xlabel('采样点数');ylabel('相对幅度'); clc; clear all; %设定各参数 N=20; %权系数个数 mu=0.001; %步长 NUM=400; %采样点 pi=3.1416; fs=0.02; % 信号频率 w=(randn(1,N)-randn(1,N))/100; %权系数 d=zeros(1,N); u=zeros(1,N); u_out=zeros(1,NUM-N); f_out=zeros(1,NUM-N); %LMS for t=N:NUM input=sin(2*pi*fs*t); for i=2:N d(N-i+2)=d(N-i+1); u(N-i+2)=u(N-i+1); end d(1)=input; u(1)=d(1)+sqrt(0.5)*randn; u_out(t-N+1)=u(1); output=dot(w,u); f_out(t-N+1)=output; e=d(1)-output; for n

文档评论(0)

考试资料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