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桥下小学争鸣课堂教学改革.doc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游桥下小学“争鸣课堂”教学改革 工 作 简 报 总第21期 顾问:王健敏 编委: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 执行主编:林亚园 本期责编:汪 斌 2014年11月 本 期 导 读 ■ 教改理论 ※ 关于小学高段语文“争鸣”课堂常态化推进的新思考 ■ 教改动态 ※ 市教育局徐朝金局长来校调研视察 ※ 王敏勤教授现场诊断“点睛”争鸣课堂活动 ※ 衢州学院专家团赴龙游桥下小学交流教改做法 ※ 朱乐平名师工作室莅临桥下小学指导数学课改工作 ※ 龙游长兴“两地”联谊 共同探究“争鸣课堂” ※ 桥下小学与兰溪云山共同体校际联谊活动简介 ※ 桥下小学的“争鸣课堂”在常山招贤小学“开花” ※ 班组评价总结交流 教改实践 ※ 《统计图的选择》可以这样来组织导学 ※ 《科利亚的木匣》我来导学 ■ 教改反思 ※ 写在王敏勤教授“点睛课堂”后 ※“最后一分钟”照亮教改前行的路 ■ 教改理论 ※ 关于小学高段语文“争鸣”课堂常态化推进的新思考 随着课改脚步的大力迈进,学校的争鸣课堂,也随之渐入常态化。基于“三段五环式”的“一校一模”在多位领导专家的诊脉下,已逐渐完善推广。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段语文一线老师,该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跟上课改的脚步呢?如何让自己的课堂焕发精彩?主要从以下方面作了几点新思考: 一、小组建设规范化——课堂“基石”要稳。 从五年级开始,本班就按照小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标准,每四人为一个小组,组建成了12个小组。所谓“组间同质”就是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开展;而所谓的“组内异质”就是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家庭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课堂教学中,组内成员间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 一年中,尽量做到小组内成员少变动,少调整,使他们相互适应,增加彼此间合作的默契,逐渐形成一个团结合作、密不可分的整体。在他们组成相应的小组时,倡导小组内自主设计自己小组的名称、口号,最后形成自己小组的规则、目标,会有为自己小组争取荣誉的责任和义务。 这一年,小组对于学生来讲,已经走入他们的心中,收获了很多。但是,“人无完人”,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部分问题。 1.小组的数量。 有人可能会觉得小组数量的多少是一个最外在的形式问题,然而,这是个必须深入探讨研究的重点问题。据本人观察,我校大部分班级是按照四人小组为一个小组,每个班差不多都分成十几个小组。由此可见,小组数量比较多。 上学期,我校与紫梅小学的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在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小组基本都是按照五到六人组成一小组的,每个班小组数量大致都在10组以下。当时觉得很困惑,说实话小组内成员多了之后,首先就会给小组长增加管理难度,因为毕竟孩子还小,让他管理两三个人还可以,再多几个我觉得一部分小组长肯定难以胜任。但事实是,如果小组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就不会出现类似所说的情况。 为什么他们觉得小组多了之后,不利于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呢?原来,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汇报的内容是有限的。如果小组多了,那么在当堂的小组汇报当中,必然有一部分小组是没有展示交流的机会的。相对于其它小组而言,这些没有参与展示汇报交流的小组就可能会失去在课堂上的表现欲,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如此看来,缩减小组数量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2.小组的成长。 当初组建小组的时候,虽然在实践的途中有过小调整,但相对来说各方面考虑的都还比较均衡,可是到学期结束的时候,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有些小组各方面能力都不错,成长的很快,而有些小组相比较而言会有所欠缺,甚至在课堂上没有很强的表现欲,相对来说,成长的速度比较慢。虽然,每一个学生都不能如预期的那样,齐刷刷地达到同一个高度,但至少出现这样小组间不均衡的情况,肯定是有原因的。 到底是什么?整个实践过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最后,还真的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首先,这个问题出现在小组分工上。当初,小组组建完成之后,是由各小组成员自己选定组内的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教师并没有过多的参与他们的人员选定,因为高段学生有这个自主能力。其实,有些时候,教师还是要适当的干预学生的决定的,因为某一部分孩子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判断能力。有的孩子很自信,会毛遂自荐,然而也有些优秀的学生不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小组内没有找准适合自己的岗位。由此,就会削弱整个小组的“战斗力”,拖延了整个小组的成长速度。 其次,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在平时的表现中,忽略了某些小组精彩的表现,流失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使得这个小组失去了在课堂上表现的欲望。一旦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那么也就失去了成长的活力。出现这一现象,既和小组数量的多少有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还是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引导能力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擅长各种类型文档 找不到的文档可私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