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迷狂”与“妙悟”之异同.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迷狂”与“妙悟”之异同,迷狂说,迷狂电视剧,迷狂电影,诗性的迷狂,柏拉图迷狂,迷狂网络剧,卡迷狂实拍店,迷狂原白,妙悟法师

浅论“迷狂”与“妙悟”之异同 摘要:“迷狂”与“妙悟”分别是柏拉图与严羽关于创作的两个理论范畴。在中西文论史上,这两个理论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中西比较的开启,学者就注意到二者有某些相通相似之处,“迷狂”与“妙悟”作为创作的特殊现象,是灵感的表现。作者进入创作阶段,不管是虚静还是迷狂表现,其实都是一种“狂”的精神状态。同时,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它们又有一些相左不同之处。“迷狂”与“妙悟”中强调的创作主体与世界的关系、创作过程的准备、创作成品的评价都有所不同。 关键词:迷狂、妙悟、灵感、虚静、技巧 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解读,也可以适用多个范畴。“妙悟”作为理论,可以与西方的“迷狂”互阐,也可以与西方的“直觉”互释,作为范畴,它可以看作是创作论,亦可以看作是鉴赏论。中国诗性的文艺理论,没有西方那么严密的逻辑思维,没有他们那么明白的话语系统,但是它的朦胧却带来文艺多义的可能。“迷狂”理论一直被看作是灵感的创作论,这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它的精神内核,研究柏拉图的这一学说到底是理性还是非理性。为了这两个理论更好的比较,“妙悟”在这里只作创作论来看。 “迷狂说”和“妙悟说”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算的上是一种灵感现象,都是创作中的“狂”的精神境界。同时二者又有根本的区别,他们的理论对创作者地位的认定、创作技巧的看法、创作结果的评价都有不同之处。下面我就其相似处和不同点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一、二者理论都是关乎“灵感”的学说 柏拉图曾在《斐徳若篇》的对话里提出“迷狂”这个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说:“柏拉图所谓‘诗人的狂热’就是灵感”[1]。曹顺庆先生在《中西比较诗学》中也写到:“ ‘迷狂说’就是柏拉图的灵感理论”[2]。把“迷狂”看作纯粹的灵感论的,还有很多学者,如郝云峰、井伟、陶伯华、王圣等等。严羽也曾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妙悟”这一诗学概念。曹顺庆先生认为“妙悟”即是中国的灵感说,学者强东红、惠传太、昊阳等也持相同的看法。同样,也有学者把“妙悟”比作西方的“直觉说”。陈伯海在论文中就说:“‘妙悟’相当于今天的所谓的形象思维,近似于西方美学家所讲的‘艺术直觉’”[3]。将妙悟比作直觉,也不在少数,如刘绍瑾、苏菲等。 把“迷狂”与“妙悟”放在一起比较,肯定有相似之处,都说它们的一个共同点便是关于灵感的学说。那么有何证据呢?这里用曹先生总结了众所公认的关于灵感的几个特征:“其一是灵感具有非自觉性;其二,当灵感袭来之时,作家就会进入一种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佳境;其三,当灵感袭来之时,就呈现出一种‘万象毕来’的巨大的……创造能力”[4]。关于灵感较权威的界定有了,我们就具体来分析下这二者的本质。 首先来看下产生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迷狂说”。柏拉图在《斐徳若篇》篇说:“神力绛附于诗人之身,催使他激动莫名,写下传世佳作。[5]”神力的绛临与附体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的,也是不期而至的,这可以说是作者创作是非自觉性的,并且柏拉图也否定作者自觉创作的作品。灵感袭来时,“催使他写下传世佳作”,可以看作是作家进入一种得心应手的状态。因为在柏拉图看来,如果不进入迷狂状态,没有诗神附体,诗人是不能写出优秀的诗篇的。而第三个特征,一种万象毕来的思维,可以说是一种很快的创作速度、很好的创作效果。如歌德的例子,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全书纲要就是在某个灵感的撞击下很快完成的。我们没有必要一条一条去套用灵感的特征来检验柏拉图的“迷狂说”是否是关于“灵感”学说,因为他在《伊安篇》进一步说:“不得到灵感,不是失去平常理智而进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6]可见,他的迷狂说确乎是关乎灵感的理论。 再来看看源自中国本土的南宋诗人的“妙悟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7]。什么是“妙悟”?“妙”是道家与“道”紧密相连的一个范畴,“道”是一个无规律性和无限性的概念,那么“妙”当为与之相应的意思。“悟”源于佛教禅宗常谈的一个术语。冯友兰说:“禅师们往往把‘顿悟’称作‘见道’”[8]。严羽将二者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概念,来品评诗歌的等级。在严羽看来,能算得上“妙悟”的诗歌,必是众多诗文中的佳作。同时,“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9],这有点万象毕来的巨大的创作现象,其不假思索、落笔纵横的活动方式等,都有灵感的因素在内。作家在创作的刹那,有时是无意识的,如谢灵运写出的那句传唱至今的诗句,他否认是自己写的。另外,孟襄阳学力远不及韩退之,可是孟浩然的诗却比韩愈的诗好,严羽认为这是“悟”的原因。可见严羽的妙悟确乎有逻辑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这应该也算是灵感的现象吧。 但“妙悟说”又不全是灵感,因为灵感的第一个特征便是非自觉性的,而妙悟并不是一个非自觉的创作活动,它只在创作那刹那有这神秘的因素。因为妙悟是有意识地渐进积

文档评论(0)

docind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