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资料-子宫脱垂广州中医药大学妇科教研室邓高丕.ppt

培训资料-子宫脱垂广州中医药大学妇科教研室邓高丕.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子宫脱垂 广州中医药大学妇科教研室 邓高丕 目的要求 掌握子宫脱垂的定义、分度与分型论治。 熟悉子宫脱垂的主要病机。 了解子宫脱垂的预防措施。 定义: 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完全脱出于阴道口外,称为“子宫脱垂”。 又称“阴脱”、“阴挺”、“子宫脱出”、“阴菌”、“阴痔”、“产肠不收”、“葫芦颓”等。 病因病机: 冲任不固,带脉提摄无力 病位:冲任及胞宫 病性:虚证为主,或虚实夹杂之证。 气虚 中气下陷 无力举胞 临产过早、用力太过难产、产程过长 产后过早劳动 长期咳嗽、便秘努责 子宫脱垂 脾虚气弱 不能提摄 肾虚 冲任不固 系胞无力 先天不足 年高体弱 房劳多产 子宫脱垂 肾虚封藏失职 胞脉失养 诊 断 一、病史 二、症状 三、检查 一、病史 分娩用力,产时伤于胞络; 产后劳动过早,产后便秘; 产育过多,长期咳嗽,年老体弱。 二、症状 小腹下坠隐痛,阴道口有物脱出,严重时不能回纳。 白带异常:摩擦损伤、感染时带下多、色黄如脓,有秽臭甚或出血。 泌尿道症状:失禁、或尿频、排尿困难等。 疼痛:合并感染时红肿溃烂疼痛 三、检查 妇检:主要检查子宫脱垂的程度及有无感染、张力性尿失禁。 实验室检查:组织学检查:宫颈刮片、活检 。 Ⅰ° 子宫颈下垂到坐骨棘水平以下(距处女膜缘<4cm),但不超越阴道口。 Ⅱ°子宫颈及部分子宫体脱出于阴道口外。 Ⅲ ° 宫颈及整个子宫体脱出于阴道口外。 子宫脱垂Ⅲ 度 阴道前壁膨出 阴道后壁膨出 鉴别诊断 子宫颈肌瘤 宫颈息肉 子宫粘膜下肌瘤 子宫颈延长 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气虚:子宫下移,小腹下坠,四肢无力,精神疲倦。 肾虚:子宫下脱,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 基本治则: “虚者补之” “陷者举之” “脱者固之” 气虚——补气升提。 肾虚——补肾固脱。 妇科证候特点:妇女子宫下脱,或脱出阴道口外,劳则加剧,小腹下坠。 舌脉: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 加金樱子、杜仲、续断 气 虚 妇科证候特点:子宫下脱,日久不愈,不能回纳,小腹下坠,小便频数,腰酸腿软,头晕耳鸣。 舌脉: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固脱,益气升提。 方药:大补元煎 加黄芪、枳壳、升麻、鹿角胶 肾 虚 大补元煎 当归、熟地、杜仲、山萸肉、 杞子、人参、淮山、炙甘草。 兼证:湿热 妇科证候:子宫脱出阴道口外,表面溃烂,黄水淋漓,臭秽,口干口苦,胃纳欠佳,小便淋漓涩痛,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 针灸治疗 (体针、温针) 主穴: ① 维胞、 ② 子宫穴、 ③ 三阴交。 配穴:长强、百会、足三里、阴陵泉, 可同时灸百会穴。 每周行针2~3次,2~3周为一疗程。 外治法 (1)熏洗法。 ①枳壳20克、丹参15克,五倍子、诃子肉各10克。 ② 枳壳20克、蛇床子、乌梅各60克。 ③ 银花30克,野菊花30克,蒲公英30克,蛇舌草30 克,大黄20克,黄柏20克,煎水熏洗坐浴,用于伴有感染,溃烂渗液者。 (2)局部上药。 冰硼散或双黄连粉 子宫颈及子宫脱出,伴有糜烂、溃疡、渗液者,用中药熏洗后,把药粉上到糜烂及溃疡面上。 西医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年老、体弱、并发症多、子宫脱垂在 I~Ⅱ度A,或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 支持疗法: 加强营养、增进体质、注意劳逸结合,减少增加腹压的一切活动,如避免重体力劳动、治疗慢性咳嗽、腹泻和便秘等疾病。 子宫托:简便易行 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Ⅱ度B—Ⅲ度子宫脱垂病人应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经阴道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及子宫颈部分切除术(即曼氏手术) 经阴道子宫全切除术加阴道前、后壁修补术 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阴道纵隔形成术等(应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生育要求及全身健康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预防措施 围产期保健:避免难产、滞产,减少分娩期损伤; 产后调摄:避免产后过早劳动,保持大便通畅; 计划生育,不宜产育过多、过频; 增强体质,保持盆底组织的提托力。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