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边三角第二-课时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等边三角第二-课时教案

《等边三角形》第二课时 执教老师姓名:韩宏杰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第六中学 学段:初中数学 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题:第十三章等边三角形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2013年10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 (2)体验用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 (3)会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拼等边三角形这一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大胆猜想等良好品质。 (2)使学生经历观察、探究、归纳、推理和证明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探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旧知准备 问题: 已知△ABC,∠A=60°,( )。请你在括号内补充一个条件,使△ABC能成为等边三角形。 学生活动: 学生补充条件并说明。 教师活动: 教师找学生补充条件,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 设计意图: 此题的设计意图是通过问题形式回顾旧知,促使学生经常温故知新,同时为新课应用判定做铺垫。传统的回顾旧知,一般是直接找学生背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容易产生误导:学习就是背诵定理、性质。最终会造成学生会背性质、定理,却不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著名数学家哈墨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里通过一个半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使不同的学生想到不同的条件,如:∠B=60°(或∠C=60°)、AB=BC、AC=BC、AB=BC=AC等多种答案,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有一个深入的理解,而非机械记忆定理、性质所能解决的。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也会在不同层面上体验到成功。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使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思考,避免对性质、定理的学习停留在简单的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有效克服学生的简单机械记忆。 活动二: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拼一拼: 你能用两个含有30°角的三角板摆放在一起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吗?你能借助这个图形,找到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吗?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如图1) 图(1) 学生活动: 学生两人一组拼并观察图形,分析数量关系,发现∠BAD=60°, 而∠B=∠D=60°,所以△ABD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B=BD=2BC,进而得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教师活动: 教师巡视观察、倾听各组学生是否发现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根据情况进行点拨、引导。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动手拼等边三角形这一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的意识,同时使这一抽象的性质直观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学生发现这一性质后会非常兴奋,会急于展示自己,通过组内交流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尽情享受成功的体验和快乐,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求欲望,也充分利用了“优秀学生”这一资源,充分发挥兵教兵的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下一环节证明性质要作辅助线,这是本节中的一个难点,常规方式是教师直接给出辅助线,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独立思考。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使学生在证明性质时会想到在一个三角形的基础上再做一个三角形进行证明,从而为作辅助线做了铺垫,分解了教学难点。 2、说一说: 你能利用数学语言说一说你的发现吗? 图(2)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图形指出,在Rt△ABC中,因为∠A=30°,所以∠A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AB的一半。 教师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进行板书,根据学生叙述情况进行追问、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一方面是让学生利用数学语言来说明该性质,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图形来深入理解所发现的规律,而不是停留在字面意义上,从而达到理解记忆,使学生见其形,知其意,人教社数学室李海东研究员曾说“‘理解数学’是教好数学的前提”,我们可以说“‘理解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前提”。第三方面, 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证一证: 师生活动: 教师通过追问“这条性质一定是真命题吗?你能验证吗?”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图形,自主尝试证明这条性质的正确性。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证明方法,根据学生是否有不同证明方法找学生展示讲解,师生质疑。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追问激起学生的验证欲望,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的数学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方法,使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数学,学会学习。通过展示质疑,使学生深入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