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唾液分泌物中细菌多样性初步分析.docVIP

褐飞虱唾液分泌物中细菌多样性初步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褐飞虱唾液分泌物中细菌多样性初步分析

褐飞虱唾液分泌物中细菌多样性初步分析   摘要:褐飞虱是我国水稻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其唾液在取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笔者的前期研究中发现,褐飞虱在取食时会分泌凝胶状唾液和水溶性唾液。笔者收集了褐飞虱的水溶性唾液分泌物,通过建立16S ribosomal DNA(rDNA)文库检测了唾液分泌物中的微生物组成,共发现6种细菌,它们都属于变形菌门,其中属于γ变形菌亚门、β变形菌亚门的分别有4种、2种。此外研究还对褐飞虱取食后残留在水稻叶鞘中的口针鞘内部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口针鞘内部和周围都有微生物的存在。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认识褐飞虱的取食行为以及褐飞虱体内的细菌型共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褐飞虱;唾液分泌物;细菌多样性;细菌型共生菌   中图分类号: S435.11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090-03   收稿日期:2013-08-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贵州省科技基金(编号:黔科合J字[2012]2277号);贵州省高层次人才科研条件特助经费项目(编号:TZJF-2011年-39号);贵阳市社会发展与民生科技项目(编号:筑科合同[2012103]85号)。   作者简介:唐明(1979―),男,贵州遵义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植物保护研究。Tel:(0851)6702541;E-mail:tangming2006@。   通信作者:乙引,男,重庆合川人,博士,教授,主要植物生理生化研究。Tel:(0851)6702541;E-mail:yiyin@。褐飞虱又名稻褐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属同翅目(Homoptera)蝉亚目(Cicademorpha)飞虱科(Delphacidae)。褐飞虱是典型的刺吸式口器昆虫,通过口针取食水稻韧皮部维管束中的汁液,因此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具有季节性、迁飞性、暴发性和猖獗性等特点,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1]。研究表明,褐飞虱取食过程包括口针穿刺和吸取汁液2个阶段,其中穿刺过程在维管束外面的薄壁组织处进行,口针刺入维管束后,褐飞虱分泌胶状唾液并凝结形成口针鞘,由于口针每次刺入的方向不同,导致形成分叉状的口针鞘;当口针刺入维管束组织后,褐飞虱即停止口针穿刺和分泌胶状唾液,通过口针鞘吸取汁液,这一阶段褐飞虱分泌水溶性唾液,水溶性唾液具有很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分泌降解植物细胞壁的酶、防止植物形成胼胝质而阻塞维管束等[2-4]。   研究者对口针鞘的形态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观察到褐飞虱在分泌水溶性唾液的过程中,微生物通过褐飞虱口针鞘向水稻叶鞘内部进行传播[4]。研究者推测,褐飞虱在对水稻取食的过程中,其体内的微生物可能参与了取食过程并同时感染了水稻。昆虫体内的共生菌在昆虫的生长、生殖以及植物病害的传播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是探讨生命起源与进化关系的理想模型[5]。褐飞虱体内的真菌型的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te,YLS)对褐飞虱宿主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6],褐飞虱若缺乏类酵母类共生菌,其若虫时期则明显延长,若虫成活率,雌成虫体重、生长速率、产卵量明显低于正常褐飞虱[7]。还有研究表明,褐飞虱田间种群的致害性与YLS的数量有关,水稻抗性品种对YLS的作用与褐飞虱种群对抗性品种的适应性有关[8]。此外研究还发现,褐飞虱体内也存在细菌型共生菌,研究者通过建立并分析褐飞虱细菌型共生菌的16S ribosomal DNA(rDNA)文库发现,3个生物型的褐飞虱(生物型1、2、3)体内有18种细菌型共生菌,这些共生菌在分类上属于4个门(Proteobacteria、Firmicutes、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并且这18种共生菌的种类与生物型有一定的对应关系[9]。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也报道了褐飞虱体内的细菌型共生菌[10-11]。但是关于褐飞虱细菌型共生菌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细菌型共生菌与褐飞虱取食过程分泌的细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还有待研究。   为了研究褐飞虱在取食过程中分泌了哪些微生物进入水稻,本试验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褐飞虱取食后遗留在水稻叶鞘中的口针鞘;收集并浓缩了褐飞虱的唾液分泌物,以研究其中的细菌型微生物组成。研究将为进一步认识褐飞虱的取食行为及褐飞虱细菌型共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生物型1的褐飞虱于2007年采种于位于杭州市的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武汉大学遗传研究所养虫室的Taichung Native 1(TN1)水稻上进行饲养繁殖,饲养条件为:平均温度 28 ℃,平均光照16 h/d。   将TN1水稻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