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社会科学院向新型智库转型模式选择.docVIP

地方社会科学院向新型智库转型模式选择.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方社会科学院向新型智库转型模式选择

地方社会科学院向新型智库转型模式选择   摘 要:地方社会科学院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研究机构,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在向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转型中,机遇与挑战共存。本文以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作为研究对象,以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其在新型智库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总结造成这些问题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推进地方社会科学院新型智库建设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地方社科院 委托代理理论 理事会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地方社科院,自成立后,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还是在为政府部门提供咨询决策方面,其起到的作用都不可忽视。但我们在看到其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的看到当前其存在的问题,例如当前旧有体制和新形势下智库建设发展的不协调问题,对政府和社会的影响力也远远落后于其他新型智库。据相关数据统计,在中国智库影响力排名中,社科院系统在综合影响力排名和专业影响力排名前三十名中,只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入选,其中地方社科院只有一家。[1]所以,地方社科院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建设新型智库的大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而对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转型研究,对于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在20世纪人类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最早提出委托代理理论的是学者伯利和米恩施(美国),他们提出,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如果公司所有者同时又是公司的经营者,那么就会出现很多弊端,所以倡导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公司所有者对剩余利润进行获取,而让专业人员来经营。[2]而现代委托代理理论的确立,则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初期才被正式提出。学者罗斯最早提出了委托代理的定义,该学者提出,“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了。”[3]学者Jensen等在其论著中提出委托代理问题,针对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有可能出现代理人为了让自己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对委托人的利益造成损害。[4]而学者平狄克和鲁宾菲尔德则在研究中提出,构建有效的委托代理激励监督机制,通过对利益共享制度的设计,从而对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进而使委托代理关系能够长期保持。[5]   综上所述,在现代公司理论中,委托代理理论是其关键组成部分之一,该理论存在的条件是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相互分离的,其对委托人和代理人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利益不一致进行强调。研究委托代理理论的关键是研究委托代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确立一定的奖惩规则来规范代理人的行为,使其能够完成委托人所设定的目标。   二、地方社科院在新型智库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自身定位上不清晰   长期以来,地方社科院在自身的职能定位上一直模糊不清,普遍以“本地区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作为自身定位,缺乏对“做什么”和“为谁做”的准确定义。地方社科院之所以在发展定位上不清晰,其根源在于单位体制机制问题,这是因为,当前地方社科院属于非权力管理性质的事业单位,无法在现有的政府业务职能范围内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6]与此同时,这种“半政府机构”的性质,又限制了地方社科院主动寻找市场职能定位的冲动。[7]   (二)机构设置上不合理   当前大多数地方社科院是一种典型的条块分割的布局,行政关系隶属于当地宣传部门,而自身又是事业单位性质。这种布局方式,使得地方社科院处境尴尬,引发了以下弊病:其一,地方社科院在地方几乎是独立存在的,上面没有业务主管部门,下面也没有可管理单位,基本上是无系统的“各自为政”,处于一种脱离社会的半封闭状态;第二,因为单位的半封闭性,导致信息交流不畅,所以社科院所作出的研究成果很多都和实际状况相脱节,还有很多研究都是不经实地调研的空想,对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需求不能有效满足。   (三)内部管理体制上不协调   地方社科院属于事业单位,然而在内部管理中却采用行政单位的管理模式,导致管理体制上的不协调。地方社科院作为思想市场上的知识生产者,需要灵活、高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类似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但是,自地方社科院设立以来,一直用行政机关的管理模式来对其进行管理,致使地方社科院出现非常明显的官僚化趋势和行政化趋势。不管是在人员配置和人员管理上,还是在科室设置和财政支出上,都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行政化特征。而地方社科院的上级部门,还有自己机构内的负责人,不管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行动上,也都愿意将单位作为一个行政机构来管理,从而使地方社科院行政化和官僚化的色彩越来越明显。   (四)科研目标不明确   地方社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