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专题讲座.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药适宜技术 平衡针灸 平衡针灸是一种现代针灸学 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主任王文远教授经过40余年潜心研究,上万次针感体验,成功创立的一门现代针灸学。 平衡针灸学的定义是根据人体基因程序的自我平衡系统,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平衡穴位),在大脑中枢靶位调控下,达到机体的自我修复的现代针灸学。 平衡针灸是一门热门技术 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针灸专科;2001年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基地;2005年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十年百项全国农村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6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向全国农村与社区推广的适宜技术;2005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被评为总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先后培养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针灸人才。成功召开了四届国际平衡针灸平衡医学学术大会。出版了《中国平衡针灸平衡医学杂志》和平衡针灸国际网站。 二、 平衡针灸的原理 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失衡是疾病形成的诱因 修衡是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 复衡是在中枢神经靶位调控下 达到机体新的平衡。 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利用传入神经通路至大脑中枢,是失调紊乱的中枢系统瞬间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在中枢八位整合后然后再通过传出神经信息通路完成对八项病变部位的应激性调整,达到机体恢复新的平衡 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核心是心理平衡。心理平衡是生理健康的基础,生理平衡又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平衡心理贯穿于我们人生的整个生命过程之中,每个人的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生命质量。因此,心理平衡是生理健康的基础。 作为一名医生,从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到有病群体的自然医学干预,从从事保健医学的上医,到从事临床医学的下医都是围绕着心理与生理、生理到病理、病理与生理、生理到心理的整体平衡为目的。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了心理失衡(“七情”)是造成功能性、器质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高级的心理行为能力,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也同时具有自身适应家庭、社会、自然、生存环境的平衡能力。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生理健康,一个人的生理健康又必然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四、平衡针灸学两个理论来源: 1. 来源于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 2. 来源于西医的中枢调控学说。 心神调控学说是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核心、理论基础,来源于两千多年以前《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心神调控不但代表了针灸理论核心,而且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核心。实质上心神调控学说就是现代的中枢调控学说。中医对心神调控理论脏腑学说中就已经进行了明确阐述。把心脏明确为“心为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这些由大脑所赋予的对机体五脏六腑的指挥调控功能都归功于五脏之首—心。 神经调控学说是以神经高级中枢指挥系统对内外事物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来保持体内生理的相对平衡系统而称之。调控系统就是指大脑的最高指挥部和总开关。人类与高等动物都是具有形成条件反射的功能。但人类最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皮层,有思维和语言功能,这是人类与动物在条件反射上的本质区别。 六、平衡针灸的支撑体系 (一)、理论支撑体系: 1、平衡针灸:神经体系 2、传统针灸:经络体系 (二)、穴位支撑体系 1、平衡针灸:外周神经上38个 2、传统针灸:经络加奇穴413个 (三)、针刺支持特点: 1、平衡针灸:定位神经 2、传统针灸:定位经络 (四)、针刺时间: 1、平衡针灸:3秒钟 2、传统针灸:30分钟 (五)、针刺支撑靶位: 1、平衡针灸:大脑中枢靶位 2、传统针灸:局部病变靶位 (六)、针刺支撑穴位: 1、平衡针灸:一个病原则上 一个穴位 2、传统针灸:一个病原则上 30个穴位 2? 交叉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的原则主要是指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如臀痛穴、升提穴、膝痛穴、踝痛穴、肩痛穴 、肘痛穴等穴位主要分布于上下肢,上肢的病变取下肢的相应穴位治疗,下

文档评论(0)

celkhn5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