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瘤影像诊断教学文案.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脊索瘤 病理:脊索瘤起源于脊索头端的残留组织(也有人认为迷走组织),为一低度恶性肿瘤。组织学上原始脊索从Rathke’s囊向前下扩展到斜坡,继续向尾部生长形成脊椎, 胚胎性脊索残留物可发生此中线通道任何部位。病理上,肉眼观:肿块呈灰褐色,大小约2-5cm,大多呈分叶状柔软胶胨状,少数硬如软骨。分界清楚并有假包膜。多伴广泛斜坡/颅底骨质破坏。 50%肿瘤内可见散在结节状或斑片状钙化,可见新老出血区和囊变/坏死灶,有些肿瘤表现局灶性骨组织点缀在肿瘤基质内。 复发的病灶一般呈多发结节状。镜下肿瘤细胞分化较好时,由呈囊状或团状囊泡样细胞组成,典型肿瘤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细胞浆内具有明显的空泡,又称液滴细胞(Physalferouscells)。 .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罕见有丝分裂;有时胞核被挤压到细胞周边,形成印戒细胞(signet-ringlike cell)。胞浆内可有糖原颗粒,细胞体积较大且排列稀疏,细胞间质内可有纤维间隔和丰富的粘液聚积。 细胞分化较差时,其体积较小,排列紧密,细胞内外粘液成分较少。高度恶性时,细胞内常可见到核分裂。常在肉眼辨认的肿块外仍可见肿瘤组织。此可作为肿瘤的易复发性的原因之一。 临床:颅内脊索瘤十分少见,仅占脑肿瘤的1%,占原发性骨肿瘤的3%~4%。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小到数月大到80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1,30~40岁为好发高峰。有资料显示发病高峰为40~6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好发部位以骶尾椎和颈椎上段最常见,其次为斜坡和鞍后部,少数起源于中线旁岩骨尖。有报道绝大多数发生于骶尾部(50%)和蝶枕联合区(35%~40%)。颅内脊索瘤最常累及斜坡上、中2/3的中线区。 脊索瘤生长缓慢,很少转移,但局部扩张和侵犯性大,可侵犯硬膜,并穿过硬膜侵犯中后颅凹压迫脑、脑干下部和小脑。易向前生长侵犯鼻咽部。 最常见的症状为头痛、鼻塞、面部麻木及进行性脑神经麻痹,尤其第5~7对脑神经最常受累,肿瘤内出血时可出现构音困难、口吃、步态不稳待症状主。平均生存期为6年。脊索瘤的远隔转移罕见,可转移至淋巴结、肺和骨骼。 影像学表现 1、平片 可见以斜坡为中心的骨质破坏,可向四周伸展,伸入蝶骨,使蝶骨体及大翼发生骨质破坏,并可侵犯筛窦、枕大孔、枕骨、颈静脉孔区或眶上裂破坏,有时波及乳突和岩锥。 影像学表现 蝶鞍破坏显著时可波及鞍背、后床突、蝶骨嵴及蝶窦壁等处。骨质破坏边界尚清,可有碎骨小片残留和斑片状钙化沉着,有时可有软组织肿块凸入鼻咽腔,多数较大,边缘光滑。 2、血管造影 可见肿瘤血管染色,以及颅底血管移位包绕征象。 3、CT 典型者平扫为以斜坡和岩裂尖为中心的略高密度灶(图13-14),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楚,常伴邻近骨质破坏,50%其间散在点片状高密度影,为钙化或破坏骨质残余碎片(图13-14) ,病灶内可见囊变。

文档评论(0)

139****03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