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心理学PPT》.ppt

  1. 1、本文档共1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 ⑴依恋行为。 ⑵性别社会化: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学校教育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科书、老师、同伴群体)。 ⑶道德判断的发展: ①儿童对已有的道德定向的认知特点:从认识单纯的规则到了解真正意义的准则;从单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从约束的道德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从他律到自律。②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7、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 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一、青少年时期的身体发展: 1、身体外形和体内机能的发展: ⑴身高和体重。 ⑵第二性征。 2、性的发育与成熟。 二、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 1、青少年时期智力的发展。 2、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⑴自我意识的发展,越来越强烈。 ⑵情绪表现的矛盾特点: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⑶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对友谊非常看重;与父母之间常常会有一段时间不能和睦相处;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 第四节 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一、成年初期: 1、求职与升学。 2、婚恋与生育。 二、中年期: 1、生理的变化及其适应。 2、中年危机:不能接受自己仪容方面的变化;家中没有小孩子了;事业方面的变化。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一、人际沟通 1、人际沟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人际沟通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的平衡。沟通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个人通过表达自己的身心状态,实现与他人的联系,明确人际关系的行动方向,从而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3、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景。 4、人际沟通的类型: ⑴言语沟通。 ⑵非言语沟通:表情,眼行为(功能有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分类:象征、说明、调节、情感殃及表露),服饰,讲话风格,人际空间。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⑴相似性与互补性。 ⑵个人品质:热情、外表。 ⑶接近性与熟悉性。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社会测量法,莫雷诺。 1、社会测量法的原是与假设。 2、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3、社会测量法的应用:可以了解群体内部三个方面的问题:了解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群体的主要功能: ⑴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 ⑵使成员具有认同感。 ⑶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1、群体规范: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比较和评价作用,可以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和行为准则,用以调节、制约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它们保持一致,群体规范还可以作为成员们彼此认同的依据。 2、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它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正性力量和负性力量。 正性力量:成员间的人际吸引;使成员留在群体中的动机;群体的有效性和和谐性。 负性力量:成员离开群体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成员没有选择加入其他群体的机会,不得不留下。 3、群体中的角色: 4、群体的领导:主要指群体中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领导的产生:⑴个人特质理论:指领导者都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特质,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领导者。⑵情境特质论:认为情境因素决定了个体能否成为领导者。 二、社会影响 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⑴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干扰: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⑵社会惰化: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 ①社会评价的作用(个体不记名)。 ②社会认知作用(认为其他成员也不努力)。 ③社会作用力的作用(成员多,影响分散) 减少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 ①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成绩,还公布每个成员的成绩。 ②帮助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大家都是努力工作的。 ③不要将群体弄得太大,把大群体分为几个小群体。 2、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

文档评论(0)

tangdequan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