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6513546.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题名称: 第三章 构成物质的微粒 第3节 分子(第一课时) 教学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因此帮助学生初步建构微粒观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目标之一。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从现有认知水平出发,确定通过活动探究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分子、原子水平的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结构、存在状态及其变化的宏观规律的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教学是依据北京版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教材中“初步认识分子”设计的,在设计这节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离子,对微观粒子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前两节的内容理论知识较多,联系实际的内容较少, “分子” 一节在进一步了解物质构成的微粒性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将学生的认识从宏观转向微观,建立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化学学科的独特视角,为后续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符号的理解和运用打下基础。 本课时从聊天入手,让学生不知道这节课老师要干什么,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出“分子”这一名词,让学生从宏观角度,物理学习中进行所得关于对分子的认识畅所欲言,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化学角度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分子,从微粒的视角研究学习。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 1.学生已有知识 (1)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以及小学科学和初二物理的学习,对分子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分子很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熟知湿衣服晾干、糖放在水里消失、物质的三态变化、物体的热胀冷缩等现象并能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简单解释。 (2)学生通过本章第一节、第二节的学习,知道了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对原子质量等知识,对物质的微粒性有了初步的认识。 2.学生学习本课的困难 (1)思维方式的转换较难: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还处于具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抽象思维比较薄弱,对世界的感知主要是感官的感受,对物质及其变化习惯于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如小学科学、初中物理学习的扩散、挥发、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知识,只是了解其宏观的表象,不能从微粒的角度进行分析。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是学生认知障碍之一。 (2)微观想象能力薄弱:从生活经验中学生很难直接体验到表面静态的物质是由独立的、不断运动的微粒构成的,所以通过想象构建微观粒子的组成及运动模型对于本课题的学习至关重要,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薄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认知障碍。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能从分子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分子的性质,能用分子的性质解释说明某些常见的现象。 (3)能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化学变化(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并通过宏观实验现象感知微观世界,认识到化学实验是研究微粒的一种重要方法。 (2)通过观察及绘制微粒示意图,类比想象微观世界,培养抽象、想象、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激发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2)形成从微粒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及变化的意识,初步构建微粒观。 教学重点、难点:从微粒的角度看物质构成及其变化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资源或设置意图 是否展示 创设情境 【PPT】开聊了....... 聊聊对分子名这一词的认识,同时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提炼,书写板书 【板书】一、分子的性质 小;2.不断运动;3.有间隔。 二、分子可以构成物质 畅所欲言 可以构成物质,小,扩散,运动等等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充分的说 否 是 引入新课,寻找证据,证明分子的性质 【引言】物理和化学上对于分子这一名词的叫法的,但是研究分子的深度和角度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从化学角度深入的了解分子 【回顾学生回答】分子小 【教师反问】既然同学们说分子小,那到底有多小? 【数据】1.一滴水中大约有 1.7×1021个水分子。如果我们能够动员我们全中国的人民,13亿人口日夜不停地数(每分钟数100个)这么一滴水中的分子数,要数——(多长时间?) 2.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 3×10 -26 kg。 完善【板书】一、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小、体积小; 【魔术】无色的酚酞溶液和无色的氨水混合,会有什么奇迹发生那?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 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 【PPT】展示图片, 如果老师按照此图进行实验,哪只烧杯中的溶液有可能变色? 聆听 个别回答: 看不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K教育题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