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和谐社会的基础-文档资料.docx

传统文化:和谐社会的基础-文档资料.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文化:和谐社会的基础 、传统文化蕴涵的和谐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核 心思想。它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 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 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 在生态问题上最经典的智慧, 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古老而科学的 原则,是我国哲学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传统, 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远在 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 孔子说: “大哉尧之为君也 ! 巍巍乎 ! 唯天 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意思是说:尧之所以 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君就在于他能效法天。孔子主张以“仁”待 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已及人”、“成物成已”,强 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庄子强 调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 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荀子对顺应自然、利用自 然更是有一段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是 作为一个明确的文化思想, “天人合一”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 张载最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 合一”他认为, 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协调, 主张穷理尽性,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完 成人道,实现天道,最终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到王阳明,中 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达到其高峰,用更精密、细致的理论,把 “天人”关系的诠释做到了真正的所谓“合一”,“我心便是宇 “天人”关系的诠释做到了真正的所谓“合一”, “我心便是宇 宙”、“心外无物”。这时的“天”已经不是物质意义上的天, 而只是人的思想的向外延伸,不是人与天合,而是天与人合。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强调人与 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 致是相通的。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观,虽是我 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 化思想之归宿处。“可以说”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线。 “人际和谐”思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传统文化提倡宽和 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 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出 了仁、义、礼、智、信、宽、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实现 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和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孔子提出过 “和为贵”的观点,并将“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其政治 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儒家认为“仁”是“义” 的基础,“义”是“仁”的阐发,而“仁义”又是通过“礼”也 就是一种规范来实现的。仁爱,在历史上,有儒家由亲亲而生出 的差等之爱,也有墨家的由人及己的无差等之爱, 更有如洪秀全 等农民领袖提出的“天下女子皆为姐妹, 男子皆为兄弟”的“宗 教”式博爱。孟子指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礼记 ?礼运》写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和谐社会。 荀子首先使用了“正义” 这个词,并且从制度建构的角度把“正义”提高到了治国策略的 家关于“义”的学说中。 我国传统上的“信”, 在儒家学说中占 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信”乃是孔子用以教育学生的文、行、 忠、信之一,也是仁者的恭、宽、信、敏、惠五行之一。孔子所 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于以宽厚处世, 协和人我, 从而创造和谐人 际环境。他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其意是说保持和 谐而不结党营私, 行为庄重而不与他人争执, 善于团结别人而不 搞小团体, 才称得上君子。 “和谐”作为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和 追求目标,始终引导着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追求以人际和谐为基 本特征的社会发展目标, 在许多思想家的著作中, 都把社会和谐 作为一种理想的追求和美好的模式。 、> L 、> L 、亠 高度。 中国古代哲学中还有关于公平正义的论述, 主要集中在儒 邻邦和谐”思想。在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上, 传统文化主张和谐共处, 协和万邦, 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 平共处、亲密友好。因为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独特性文化的存在, 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 每一个 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 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通的, 在文 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追求和谐的思想,应该彼 此尊重、相互学习和吸收。《尚书 ?尧典》说:“百姓昭苏,协 和万邦。”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 弟也

文档评论(0)

大宝&小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