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合稿).doc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新罗村、杨家堂村为例 摘要: 自然村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和社会结构基础上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的融合和历史的沉淀。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推进,自然村落的发展与保护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以高山移民村新罗村与“最美古村落”杨家堂村为例,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人物访谈、查阅文献等方法,对比其他在“建设美丽新农村”浪潮中大片消亡、剧烈变革的自然村落,对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自然村落、保护与发展、高山移民、新罗村、杨家堂村、建筑维护、美丽新农村 1.前言 1.1实践主题 本次实践以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为主题。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现实的课题,高山移民村中迁移与村落文化、经济形态的剧烈冲突,使得其发展与保护的现状可以最大程度地反映该问题的实质,而杨家堂村作为古村落保护的典型,其保护模式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其保护中遇到的困难亦具有高度代表性。 1.2时间及地点 本次实践由团队成员兵分两路,于8月10日至15日分别在在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与丽水市松阳县展开。 1.3实践背景 自然村落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在某处自然环境中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中国自然村落正快速消失。据统计,从2000年至2010年,中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90多万个自然村消失。[1]自然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除此之外,自然村落也面临着迁移和改建种种的变革。自然村落该如何在社会大发展和城市化的浪潮中发展和突破?中国的自然村落该何去何从? 高山移民村是指在政策帮扶下整体迁移至集镇区地处偏远高山的自然村落。高山移民作为一项扶贫政策自2002年后在浙江广为推行。而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对村落原有文化开展保护,如何开发和利用村落旧址,则是轰轰烈烈移民后各村面临的普遍问题。 近年来,在习总书记“建设美丽新农村”口号的带领下,浙江的自然村落正处于高速发展与改革时期。各地开始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尝试,或奇葩或朴素的或奇妙的“美丽”火焰在浙江各地跳动。 1.4调研方法 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人物访谈、查阅文献、网络数据采集、样本对比。 2.调查内容 2.1新罗村调查 2.1.1新罗村简介 新罗村原坐落于地处海拔500多米的六都坑高山峻岭之中,原辖马槽、西坑、骑马坑三个自然村,总人口382,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75亩,山林面积8201亩,经济特产林1430亩。 2008年整体迁移至横溪上沈村,2013年9月老屋基村和乌岩头村并入新罗。全村区域面积1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3亩,山林22118亩。现有农户220户,人口756,党员50人。2014年集体经济总收入7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089元。 2.1.2新罗村的历史 2.1.2.1红色记忆 新罗村先人于清乾隆年间迁入今天的新罗村旧址。 新罗村拥有浓厚的红色背景。1929年10月,新罗便建立了党支部。这里曾诞生了仙居县第一支农名武装“新罗打猎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仙居游击队队长金永洪也在这里土生土长。新罗是当时仙居红军活动中心区,曾三次被国民党围剿,三烧三建。艰苦卓绝的武装抗争,为以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仙居人民武装斗争打下了基础。 全国解放后,新罗人在红十三军尚未正名前,一度背着“土匪窝”的黑锅,后于1986年红十三军由中共中央军委正名后平反。 2.1.2.2创业年代 改革开放后,新罗人先后共进行了三次“创业”。 时间 主要工作内容 主要工作成效 第一次创业:战天斗地创大业 1985-1995 通电、修造水库、架桥、修路 兴办木珠加工厂、碾米厂等 方便交通 第二次创业:改天换地建新村 2002-2008 村落整体迁出 根本上改变了新罗村的环境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第三次创业:欢天喜地奔小康 2008至今 鼓励村民外出创业,安排村内居民就业 基本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 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第一次创业:战天斗地创大业。 1985年,新罗村先于所属乡政府通电。 高山闭塞,山路崎岖,没有电,一切碾米、榨油、磨麦都要经人力肩挑8公里山路,到镇上才能进行。 新罗通电有三大困难:其一,新罗所属溪口乡政府尚未通电,新罗无电可引,需跨乡镇引电;其二,新罗并无集体资金,架电原材料和人力费用很高;其三,跨乡镇引电,高山峻岭,仅凭人力谈何容易。 新罗村党委书记金永奇学习革命时期,号召村民集资,用三天凑到三万多元,购置了百余根电线杆,但搬运电线杆的人力费仍需两万元。在关键时刻,金永奇带领十余名党员,开始搬运千余斤重的电线杆。后村民纷纷加入搬运大军,将电通上了山。 而后为解决村民大旱饮水、农业灌溉问题,金书记带领党员和村民一起从远处引水并在山顶修成了一个蓄水池。 高山上的新罗村与横溪镇曾被一条河流阻隔,为了保证前往横溪镇上学的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