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高中语文_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导入 以为杜甫写的颁奖词导入: 他是漂泊的浮萍,自烟云中走来,细数着大唐的繁华和颓废,以血泪撰写辛酸人生。 他如暮年苍鹰,从离乱中退去,看尽了人民的疾苦与哀伤,一腔怒火锻造出不朽的诗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他豪情万丈的呼喊,“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他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青丝转白发,心未冷,梦已碎,国家天下在心头,历史的洪流汹涌,他璀璨的光芒不变,且行且吟,永恒的脚印,烙印在后人心中! 二、检查预习 1、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作品简介 2、三吏三别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及作品简介 3、《登高》背景介绍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安史之乱之后,地方军阀们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 “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诗歌,互相品评,抓住诗眼,明确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感伤 2、指导朗读:读出凄凉的心境---宜慢,读出抑扬顿挫之美---节奏感。 首联 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 颔联 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 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可重读、适当延长、有余韵;“萧萧”“滚滚”要拉长声音,再现木叶和江水的形象,表现诗人不尽的愁绪哀思。 颈联 是全诗的高潮,要提高声调,读得悲愤。重读“悲”“常”,描绘长年飘泊之苦;重读“病”“独”,刻画老病孤愁,以加重悲苦情绪。基调沉重,宜缓缓读出。 尾联含无限凄凉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3.齐读诗歌 4、聆听范读,把握作者感情。 四、重点赏析 思考:本诗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提示:可从画面美和情感美两方面考虑。 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视俯察,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特别要注意“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诗人寓情于景,萧条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 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 前四句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颈联“悲秋”二字下得沉痛,点醒了景物描写,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就像无边的木叶和不尽的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尾联将“悲秋”之意进一步深化。白发日多, 可见艰难潦倒之苦; 浊酒新停, 更难排遣悲愁。登台结果只是惹恨添愁, “无限悲凉之意, 溢于言外”。 小结:全诗哀景写哀,哀景蕴蓄哀情,哀景引发哀情,哀景烘托哀情。 作业 再次诵读诗歌,体味作者壮志难酬,贫困潦倒,忧国忧民的感情。 网络流行的杜甫很忙的图片,对社会的影响是消极还是积极,写出自己的看法。 学情分析 经过高一的学习,高二学生基本上对诗歌鉴赏中的一些要素有所认识,譬如说诗歌鉴赏中的意象、意境;对诗歌鉴赏的方法也略知一二,但是很难自己应用于实践。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诗歌鉴赏。基于以上的情况,我的教学设想如下:以《登高》为例,实践诗歌鉴赏的步骤。遵循读诗——品诗——悟诗的基本框架,以诵读为主来感受杜甫律诗的抑扬顿挫之美,以合作探究的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