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4 《茅屋为秋天所破歌》说课稿 作者:青雨 一、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的《诗五首》,是该单元的重点篇目之一,在整本教材中属于必考部分。本篇目属于诗歌课程,要求全诗背诵,全诗共四段,6个生字词,20个注释。 本课的《诗五首》俱是借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其中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和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名篇多了一份认识,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古诗古文有所了解,经过之前对文言文的学习后,他们基本能掌握字、词、句的分析方法。另外,该阶段的学生处于青少年的叛逆期,性情上总体呈急躁,追求新事物,但是他们在这个时期也是追求知识,学习能力超强的阶段,而且大部分同学虽然觉得语文枯燥无味,但他们对诗歌却情有独钟。 所以,针对抓住学生要求创新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多媒体综合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较为先进的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现知识,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思考趋向。而针对大部分同学对诗歌学习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进行诗歌知识延伸,扩充内容,也让学生增加见识。 另外由于他们是在较为丰衣足食的年代中成长起来的,为了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在第一课时将阐述诗歌的背景以及诗人的经历。 三、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读写积累:通过查看注释或运用翻阅工具书等,能够准确读出“罥”、“俄顷”、“布衾”、“突兀”、“广厦”、“俱”等字词,并能够正确地默写。 2.关于诗歌:通过讲述诗歌后,学生能够掌握一些诗人的个人信息,并且能够较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意思。 技能性目标: 1.诵读诗歌: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把握好该诗歌的朗诵,并且能够在课后进行背诵。 2.分析诗歌:通过讲解后,学生能够掌握“为”、“俱”等字词的多种意思以及“俄顷”、“布衾”、“突兀”、“广厦”等词语的准确意义,另外,学生能够在引导下对诗歌的词句进行翻译,并掌握一些翻译技巧。 情感性目标: 1.关于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感受到诗歌所要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感,能够较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关于诗人:基本认识杜甫的生平,可以举出诗人的一些代表作品,知道诗人的诗歌创作风格,并逐渐理解诗人的爱国爱民的情结。 3.关于生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翻译以及对“为”、“俄顷”、“安”、“广厦”、“俱”等字词的理解,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品位诗歌的语言,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了解“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情境感染法:利用音频、视频创设学习诗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朗读感悟法:朗读是入情的最好方式,把朗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读出内涵,读出情境。 (3)问题探究法:问题要精当,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 (4)阅读评点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并能从诗歌的内容和情境中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思维。 (5)迁移拓展法:根据教材的弹性和开放性把诗歌学习延伸到课外,链接到生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法 (1)三有利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具体模式包括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等。? (2)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1.导入(回顾)(2分钟):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初步了解了诗圣杜甫,讲到了《茅屋为秋天所破歌》第四段,回去复习了吧?记得《茅屋为秋天所破歌》主要讲了什么吗?诗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答:此诗叙述了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 【设计意图】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便于开始第二课时, 2.朗诵课文(1分钟): 齐读第四段,注意字音字形“厦”、“庇”、“兀”等 【设计意图】熟悉文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为下面赏析做铺垫,也让学生自己初步体验诗人的情感,使

文档评论(0)

活到老,学到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知识,分享知识,一起涨知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