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22祭十二郎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2103271338.ppt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22祭十二郎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2103271338.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答案】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亲情,通篇以“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疑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这样的行文方式,让读者很容易感受到叔侄情深,感受到作者的悲伤。 2.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痛的? 对应考点:分析文本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情感。 提示:联系文章的叙事特点、抒情方式以及称谓作答。 【答案】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地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3.本文语言的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有何特点?它们的作用如何? 对应考点:鉴赏文本的语言特色。 提示:联系句式特点、语调特点等作答。 【答案】这篇文章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语调句式随着自身情感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句式或长或短,或口语或雅句;语调则或急促或迂缓,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笔随。从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茂的最佳效果。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连用“而”“邪”“于”“也”“矣”等字。加重语气,深化情感,并使这篇形为散体的祭文别具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4.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对应考点:概括作者的情感。 提示:联系文本内容及作者的生平作答。 【答案】(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4.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对应考点:概括作者的情感。 提示:联系文本内容及作者的生平作答。 【答案】(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 第22课 祭十二郎文 必备知识·素养基础 晚 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此诗所描写的是郊游即目所见,运用传神的拟人手法描绘出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群芳图”:春天即将归去,所有植物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那万紫千红,繁花似锦,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地来凑热闹,化作飞雪。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之印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作者介绍 生平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因而又称“韩吏部”。政治上不赞成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主张,反对藩镇割据;比较关心人民疾苦。文学上主张继承秦、汉散文传统,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记叙文,注重形象的描绘;抒情散文亦能与叙事融合,情真意切;论说文则以简洁、透辟、严谨见长;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影响直至清代。 作品 《昌黎先生集》,名篇有《师说》《进学解》等。 评价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背景解读 韩愈三岁丧父,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lin9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