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第5讲 唐宋时期的政治.pptxVIP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5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概念释疑] 士族门阀制度 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的重要特征,是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依据。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 [微点提醒]  从宗法分封到军功爵制,再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体现了从世袭贵族制到官僚政治的转变,这一转变大体上在秦汉时期完成。;;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__________,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____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__________,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____________。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3.作用 (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____________。相应的也加强了思想统治。 (2)科举制打破了以往____________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从而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________,加强了中央集权。 [微点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名家论史] 科举制对社会阶层变动的影响 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摘编自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2)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普及,学术的中心由家族转向社会,这使得士族渐渐丧失了以往的文化优势,社会政治地位也逐渐下降,最终导致士族的衰落。 (3)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举的政治特权。 (4)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使士族失去了在礼法门风上的优势。一方面,寒庶地主中也出现了很多“名节风教”之人;另一方面,一些士族门风日趋败坏,士庶区别日趋泯灭,动摇了士族赖以生存的等级特权。;2.唐宋的政事堂制度 唐朝初期,军政大事是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然后奏报皇帝。但是,两省之间经常意见分歧,时有摩擦,以致延误军国大事。唐太宗对于中书、门下省的矛盾,早有察觉,并严肃指出“此乃亡国之政也。”为了减少摩擦,协调其间关系,提高办事效率,唐太宗在中书、门下省之上设一个议事和决策机构——政事堂。将二省合在一起议事。故政事堂又称“中书门下”。政事堂不仅是中书、门下议事和决策的机构,也是各省重要官员参与朝政的机构。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时,有三省六部以及御史台等高级官员参加,使一些问题得到既慎重又迅速地解决,政事堂的设置,使中央政权机构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政事堂后分列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供职者称为堂后官都是吏员,地位极为重要。;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但其后仍有称为中书政事堂或中书都堂。后晋时,又曾改名为政事厅。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政事堂囊括门下、中书和尚书三省的大部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政事堂下设舍人院,有知制诰或直舍人院,负责撰拟诏旨。还设孔目、吏、户、兵礼和刑等五房,分别处理事务。元丰改制,中书所辖职事,分属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宰相、执政的议事办公处,仍设在原政事堂正厅,改称三省都堂,通常只称为都堂。此后宰、执的办公处设于尚书省的都堂,有时也称之为中书或政事堂。;总之,政事堂制度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经常性地讨论军国大政、平衡互制、协调共济,最后由皇帝裁定的制度;政事堂是为了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共商国事而设置的,它是宰相的群言堂,体现了集体领导,限制了个人专权。它的设置较为符合国情,使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治世”和“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ukilin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