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专题7人体的稳态及调节机制考点23兴奋的产生、传导及相关实验分析.pdf

2016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专题7人体的稳态及调节机制考点23兴奋的产生、传导及相关实验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点 23 兴奋的产生、传导及相关实验分析 依纲联想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3 点提醒 + (1) 准确识记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下膜内外的电荷分布。静息状态下,由于 K 外流,导致外 + 正内负。兴奋状态下,由于 Na 内流,导致外负内正。 (2) 理顺兴奋传导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 方向相反。 (3) 运用细胞的整体性原理解释:一个神经元上,若有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会迅速 传至整个神经元细胞,即在该神经元的任何部位均可测到生物电变化。 2.有关突触的 6 点归纳提醒 (1) 常见的突触类型有两种, 即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 也有不常见的轴突—轴突型; 还有类似突触的结构,如神经—肌肉接点等。 (2) 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的是生物膜的流动性;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密切相关; 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 (3) 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去向有三种:迅速地被酶分解、重吸收到突触小泡、扩散离开突 触间隙。有一些药物 ( 如一些止痛药、有机磷农药等 ) 作用的部位就在突触间隙。 (4) 突触前膜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处的信号转变是化学信号→ 电信号。 (5) 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的本质为糖蛋白。 - (6) 神经递质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 如多巴胺 ) ,后者可以使负离子 ( 如 Cl ) 进入 突触后膜,从而强化“外正内负”的局面。 3.神经调节中常考的 3 种物质运输方式 + + (1) 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 K 外流、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 Na 内流,它们都是从高浓度→ 低浓度,需要通道蛋白,属于协助扩散。 + + (2) 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需要借助钠钾泵逆浓度梯度将 Na 从膜内泵到膜外,将 K 从膜外 泵入膜内,且需要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3) 神经递质释放的过程属于非跨膜运输中的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4 .理解电位变化机理并分析下列相关曲线 (1) 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曲线图 + a 点——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 K 通道开放; + b 点—— 0 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 Na 通道开放; + bc 段——动作电位, Na 通道继续开放; cd 段——静息电位恢复; de 段——静息电位。 (2) 如图 1 是将神经电位测量仪的 A、B 电极均置于膜外, 在箭头处施加适宜刺激, 测得电位 差变化曲线如图 2 所示: ①ab 段——兴奋传至 A 电极时,膜外电位由正电位逐渐变为负电位,而 B 电极处仍为正电 位。 ②bc 段——兴奋传至 AB 两电极之间。 ③cd 段——兴奋传至 B 电极时,膜外电位由正电位逐渐变为负电位,而 A 电极处恢复为正 电位。 1.(2014 ·海南, 15) 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 d 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

文档评论(0)

ads5172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