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2024现代教育学基础 配套课件第五章 课程.pptx

人民大2024现代教育学基础 配套课件第五章 课程.pptx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编: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01教育与社会发展020304目录CONTENTS05绪论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课程06学(上)教学(下)德育教师与学生教育科学研究

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课程概述一、什么是课程课程1.课程的词源学考察从词源上考察,我国的“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朝孔颖达(574—648)的注疏《毛诗正义》。宋朝朱熹(1130—1200)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文“currere”,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ofstudy)。1859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用“课程”一词来表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这成为西方课程研究中使用较广泛的课程概念。2.课程的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课程概述一、什么是课程课程2.课程的定义(2)课程即“计划”课程即“教育计划”或“学习计划”,这种定义把课程视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预先计划。这一计划包含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和评价等,甚至把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都组合到“课程”中去了。(3)课程即“经验”或“体验”这种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种教育活动。显然,这个定义指的是学校规划和将要实施的课程形式,既包括学科课程,也包括除学科以外的各种活动课程。此外,它还包含了各项课程设置的分量占比和时间安排。

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课程概述二、课程的类型课程课程课程的类型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课程概述二、课程的类型课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系统的总称,是历史最为悠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童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是相互对应的。分科课程是从单一的知识领域选取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而组成的一门课程,以获得教学内容的清晰性和教学效率的高效性。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它打破了一般分科课程的框架,试图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探究和解决同一项目主题或问题。

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课程概述二、课程的类型课程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照课程管理方式的不同,课程还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国家或学校规定,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与此相对,选修课程则是学生可以选择性修习的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自上而下负责编制、实施及评价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属于一级课程。地方课程是为了适应各地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学生的不同需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的情况进行编制和设立的,属于二级课程。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节课程方案一、课程目标课程1.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节课程方案一、课程目标课程1.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

文档评论(0)

allen7349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知识共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