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准备状态”与“教学策略”初探.doc

20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准备状态”与“教学策略”初探.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准备状态”与“教学策略”初探 上海市浦南中学 陆爱民 问题的提出 根据笔者所检索到的材料,人们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这就是:“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这大致是符合研究性学习实施进程的。但笔者同时也发现,人们的关注点似乎更集中在第二、三阶段。许多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教材”、“学习包”等,对明确课题以后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叙述详尽,范例齐全。只要认真阅读,“依样画葫芦”,就不难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但是,对于第一阶段,即怎样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也就是怎样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则语焉不详,一笔带过。 笔者以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了“第一阶段”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的特殊地位。研究性学习的许多目标,如:发现问题、陈述课题、筛选信息等等,实际上都是在这个阶段实现的。从当前推行研究性学习的实际需要看,我们的学生长期受压于应试、接受,在怎样自主学习上还不能适应。为此,重视这个阶段,至少在目前是尤为重要的。本文仅想就此问题作些探讨。 问题的实质 笔者以为,“第一阶段”的任务应该是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进入研究性学习的情境,也就是说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要能得以正常实施,学习者的“准备状态”十分重要。 这里所谓的“准备状态”,包括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强度、知识基础的准备、信息总量的积聚、积极行动的热情等多方面。有经验的老师在上新课之前,往往花相当大的气力促使学生学习“准备状态”的形成上。事实也证明,“准备状态”如何,对于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影响极大。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早就对此有过论述,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时,实施教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是这个意思的最早表述。现代心理学、教学论的大量研究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这方面尤为重要。学生能否发现问题、能否提出和形成课题,说到底,是学生的“准备状态”的标志。在这里,由生活中鲜活现象激发起来的的好奇心、青少年跃跃欲试的热情等,与原有知识基础、现实的种种条件发生“冲撞”,“冲撞”必然产生的火花,往往可以引领着学生们自己去闯出一个新天地,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的目标。 依笔者所见,这种状态的实现,从纵向看,有一个“引起关注”、“择定对象”、“明确问题”的过程;从横向看,包括“信息刺激”“兴趣刺激”“知识弥补”“方法导引”等多方面丰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促其形成“准备状态”的方法和途径是不同的。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在进入“指导现场”时,能迅速识别学生的“准备状态”的发展状况,并提供适时的帮助是十分重要的。 现状的分析 要认识在研究性学习的这一阶段,学生“准备状态”的发展,应该对他们心理状态的变化有所认识。 笔者以为,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大致要经历“朦胧、混沌、积聚、清晰”这样一个过程。 “朦胧”主要是指在开始时,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模模糊糊产生一种感觉、一种冲动,但还没有具体的内容。“混沌”则主要表现为产生了一个大致的研究方向,但这个方向并不稳定,体现在课题的表述上,常常是我们指导者感到头疼的“过大的题目”。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一定时间的阅读、思考,学生们的思路开始向某一点“积聚”,这时,尽管还不能很详尽具体地表述研究课题的目标和内容,但方向已经比较具体了。再经过一定的筛选、反思、研究,学生们终于可以明确的陈述课题内容和目标,有的甚至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计划,这就达到了“清晰”的阶段。至此,研究性学习就可以顺利地转入第二、三阶段。 上述心理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研究性学习从模糊的、不自觉的、被动的状态逐步转为清晰的、自觉的、主动的状态的转变过程。促进这个转变过程实现,是我们每一个指导者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我们怎样来识别和把握学生在这一阶段“准备状态”的实际情况呢? 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笔者以为:学生“准备状态”的基本表征,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课题陈述的质量。即能否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述所要研究问题的焦点和方向。 这涉及课题的目标是否清晰、明确。一般而言,这个阶段结束时,学生应该十分明确地陈述课题的名称、焦点和方向。 其二,研究内容所涉及的领域明确。这里包括主领域和相关领域的了解程度。 这涉及课题研究的范围和信息的来源,同时,也决定了进一步研究的方法和要求。一般而言,在“朦胧”“混沌”时,学生可能并不明确,但随着“积聚”程度的加深,对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必定会明晰。 其三,操作设计的合逻辑性。即对怎样开展具体的研究的步骤有比较清晰的安排。 研究步骤,往往体现了一个研究者的思路。研究步骤有共性,也有因学科领域而异的个性。操作设计本身,就是这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其四,学生对该课题研究的

文档评论(0)

梅影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