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借工的法律分析及其风险防范.doc

企业借工的法律分析及其风险防范.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企业借工的法律分析及其风险防范   摘要:员工借用行为往往是在关联企业之间或者企业分流富余员工时产生。虽然借工在法律层面并无明确规定,但是亦无禁止性规定,作为一种异化的用工行为,其必然给用人单位带来了一定的管理风险和法律风险。文章从法律层面对劳务借工模式进行了分析,将其与劳务派遣用工模式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了劳务借工中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防控措施。   关键词:企业借工;法律分析;风险防范;劳务派遣;关联企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2-0185-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0188   1 企业借工的法律规定与分析   1.1 借工的法律概念   “借工”又称为“借用”、“借调”或者“临时借调”,我国现行政策法规中,“借工”最早出现在《国务院关于国营企业使用临时职工的暂行规定》(1962年10月14日国营周字327号)。最近一次提及是在《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2013年8月7日)第三十八条第一项的规定:“用人单位以组织委派或任命的形式将本单位劳动者派至其上级单位或所属单位劳动的行为。”(相关条款见本咨询意见的附件1)该项规定一般被认为是对借工的解释。但应当注意的是,2014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删除了征求意见稿中上述条款。   借用人员的身份比较特殊,于用人单位而言,借用人员是劳动合同一方当事人,是劳动者;相对于服务单位而言,借用人员不过是借用合同的对象而已,双方之间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借用人员目前的身份状态是由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与所提供劳动相对分离的结果,借用人员在借用期间为服务单位提供的劳动属于临时劳务,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存在本质区别。   1.2 借工与劳务派遣的区别   1.2.1 劳动者劳动关系保持不变。劳动者与借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劳动者向借入单位提供劳动,接受借入单位的管理,借入单位向借出单位提供费用用于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这一点上,借工与劳务派遣相似。   1.2.2 相关的用人单位。借工一般发生在本公司的上级单位或下属单位,或者同行业其他单位。并且,借出单位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并非以出借劳动者为主要业务。该点与劳务派遣有本质的区别,劳务派遣单位是以劳务派遣为主要业务。   1.2.3 一般用于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借工一般是用于本单位技术性较强的岗位,此类岗位一般难以招聘到合适人选,并且借出单位也不希望与该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于是采用借工的方式解决。这一点上,借工与劳务派遣也有很大不同。劳务派遣依法只能用于辅助性等岗位。   1.2.4 操作方式。借工的操作方式一般是借入单位、借出单位和劳动者签订三方合同,就各方权利义务作出约定。这一点与劳务派遣也有较大区别。劳务派遣则是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但需要将协议内容告知劳动者。   1.2.5 借用劳动者数量有限。正由于借工一般发生在技术性较强的岗位,需要采用借工方式的岗位比较少,而且一般是零星的,总数不大。而劳务派遣一般是批量的,虽然也有相关比例限制(《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将劳务派遣数量限制在企业用工总量的10%以内),但相对借工而言数量一般较大。   2 企业借工的风险防控   2.1 企业借工问题法律风险分析   虽然借工在法律层面并无明确规定,但是亦无禁止性规定。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借工行为并不等同于劳务派遣,而且国家政策法规并不禁止借工行为,企业合理的借工行为在法律上是可行的。员工借用,虽然法律并未明文禁止,但不可避免地给用人单位及用工单位带来了一定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1 借用人员发生工伤或职业病风险。借用人员在借入单位工作期间,若发生工伤或职业病的,除借出单位和借入单位在所签订的借用协议中已明确由借出单位承担的,借入单位有可能会在仲裁或诉讼中作为共同被申请人或共同被告。且即使在借用协议中已明确由借出单位作为用人单位承担工伤及职业病风险的责任,劳动者仍然可能以民事侵权责任为由向借入单位提出诉讼请求。   2.1.2 借用人员因公造成第三人损害的法律风险。在借用人员在借入单位工作期间,若发生借用人员因工作原因造成第三方损害的,即使在借用协议中明确相关风险由借出单位承担为,借入单位仍有可能因此被被害人作为共同被告诉至法院,承担相关侵权责任。   2.1.3 被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风险。   在(2014)徐民终字第00942号法院判决:劳动者虽与原单位有劳动合同,但实际并未履行,且新单位支付其报酬并且缴纳了社会保险,故法院认为其与新单位构成事实劳动关系。   在(2010)沪二中民三(民)终字第830号法院判决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