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油脂脱色2006..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油脂脱色 Bleaching 油脂脱色 脱色目的和原理 吸附剂 脱色的影响因素 脱色工艺和设备 共3/4课时 1.脱色目的和原理 1.1 脱色目的 1.2 脱色原理 (吸附等温线) 1.3 脱色效果的评定 1.4 脱色与其它精炼工序的关系 1.1 脱色目的 完全除去油脂氧化产物 最大限度除去微量金属 最大限度除去残皂 最大限度除去残余磷脂 最大限度除去分子量较大的多环芳烃和农残 脱色目的 思考题 “油脂脱色,Bleaching”和“油中色素的脱除,Decolorization”二者,在概念上有什么区别? 漂洗,Bleaching ①漂白;②洗涤 1.2 脱色原理 固液界面的吸附 不溶性固体与液体接触,溶液中某些组分会在固体表面富集,即为固体在溶液中的的吸附作用 吸附作用是由于固体表面力作用的结果 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 平衡时,溶质在固体中的浓度称为平衡吸附量,也称表观吸附量,它是吸附量的极限,对吸附设计、操作和过程控制有重要意义 影响吸附的因素 溶质分子以分子状态吸附时的规律 特劳贝规则—稀溶液中,使固液界面自由能降低多的溶质吸附量大 吸附与溶解是相反的过程,故溶解度越小越容易被吸附 吸附是放热过程,温度升高一般对吸附不利 极性吸附剂容易吸附极性强的溶质;反之也然 吸附等温方程(吸附平衡) 弗兰德里胥(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 X/m =KC1/n 其中: X—被吸附组分的量(Kg) m—吸附剂的量(Kg) C—吸附平衡时,色素在油中的残留浓度(Kg/Kg油) K—吸附常数 n—吸附特点常数,一般为0.4~4 如何通过实验求出n与K的值 K,n 吸附等温曲线 吸附速率 吸附速率受最慢速的步骤控制 (1) 外部扩散。吸附剂周围的液相中组分扩散穿过液膜到达固体表面 (2) 内部扩散。组分从固体表面进入其微孔道,在微孔道的液相中扩散到微孔表面 (3) 吸附。扩散到微孔表面的组分分子被固体所吸附,完成吸附 (4) 脱附。已被吸附的组分分子,部分脱附,离开微孔道表面 (5) 内反扩散。脱附的组分分子从孔道内液相扩散到吸附剂外表面 (6) 外反扩散。组分分子从外表面反扩散穿过液膜,进入外界周围的液体中,从而完成脱附 吸附与脱附这两步的速度远比外扩散与内扩散为快。因此,通常影响吸附过程总速度的是外扩散与内扩散速度 1.3 脱色效果的评定 脱色效果的评定,即脱色油的色度标准的制定,应根据油脂种类、毛油质量和精炼油用途的不同,力求在最高的除杂效果和最低的油损耗前提下,获得油色在最大程度上的改善为度 色度测定 国际通用方法一 罗维朋(Lovibond)色度计法 浅色油脂 色度测定 叶绿素a或b在可见光谱区有很强的吸收带,摩尔吸收系数在有机化合物中最大,大于105/cm. mol/L 最高吸收率的位置,叶绿素b在460nm,叶绿素a在680nm 1.4 脱色与其它精炼工序的关系 油中色素的脱除贯穿于整个精炼过程,脱胶、碱炼、酸炼、脱臭工序都有脱色作用 色素的脱除贯穿于整个精炼过程 叶绿素的脱去 脱色与脱酸的关系 酸值对脱色油品的影响 脱色与脱臭关系 脱臭时,高温裂解色素 特别是胡萝卜素类,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可挥发除去,减少了脱色工段脱去大量色素的必要性 但脱臭不当,会产生新色素及色素固定化,这种色素难以脱去 思考题 一般,正常毛油中叶绿素含量在150ng/kg左右,全精炼油中叶绿素含量降低到10-20ng/kg,呈悦目浅黄色。如果油中叶绿素含量达50ng/kg,则油呈绿、灰色,不能销售。 精炼油厂常遇到“绿油”现象,即毛油经过脱胶、脱酸和脱色处理,色泽已浅黄,绿色几乎观察不到,但是脱臭后,油品却呈明显的绿色,为何? (提示:叶绿素的热稳定性高于胡萝卜素) 2 吸附剂 2.1 吸附剂选择依据 2.2 吸附剂种类 2.3 吸附反应 2.1 吸附剂选择依据 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大量吸附杂质而少吸油,用少量吸附剂就达效果 2.2 吸附剂种类 蒙脱土结构和成分 凹凸棒土结构 Mg5Si8O20(OH)2(OH2)4·4H2O 化学成分 SiO2 53.61% Al2O3 9.29% Fe2O3 3.1% TiO2 0.39% MgO13.20% CaO 0.2% Na2O 0.04% K2O 0.25% H2O 19.8% 凹凸棒石粘土细微结构 2.3 吸附剂表面现象 吸附作用Adsorption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选择性吸附,对于某些杂质有特殊的吸附作用 由于白土晶格带负电,故阳离子和极性物质易被吸附 3 脱色的影响因素 白土粒度 粒度越细,表面积越大,脱色效率越高,但过滤困难 粒度控制:200目筛通过率≥90%,10μm以下越少越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