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pdf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提折旧。即企业在经营困难时期,不提或少提折旧,从而降低产 品的生产成本,达到增加账面利润的目的。由于折旧作为一种待摊 性质的费用,在固定资产购入时已经发生了实际支付,对企业绩效 的影响已经造成。如果本期不提或少提折旧,那么在设备使用的其 他期间必然要多提,而且在设备报废前必须提完。因此这种行为对 于企业的实际绩效并不产生良好作用。 第二,“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容易使企业经营 者形成‘资本免费’幻觉。”12]现行的财务会计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 本的成本,而对于权益资本成本则作为收益分派处理。这样,权益 资本成本的隐含部分——占用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就未加以揭示。 这就使得对外报告的净收益实际包括两部分:权益资本成本和真实 利润。如果公司报告的净收益为零,报告阅读者就会认为所有资本 都到了补偿。但实际上,此时获得补偿的只是债务资本成本,权益 资本成本并未得到补偿。如果一家占用资产100万元的企业在社会 平均报酬率为15%的情况下只能达到10%的资产报酬率,那么这个 企业在帐面上就应该是亏损5万元,而不是盈利lO万元。可见,只 有当企业的经营者使用任何资本都必须支付其真实机会成本,从而 不存在免费成本时,经营者才会通过注重资本的有效利用和进行正 确的投资决策来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 第三,会计收益是一种“短视指标”。利润的增加并不一定就导 致现金流量的同步增加。片面强调利润容易造成经营者为追求短期 效益,而牺牲企业长期利益的短视行为。如不重视科技开发、产品 开发、人才开发等等,从而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健康发展。 正由于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存在以上缺陷,因而必然造成评 价结果的片面性,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经营行为产生误导。有一个事 实值得我们注意:“1970年列名财富杂志‘五百大企业’排行榜的 公司,到了八十年代却有三分之一已销声匿迹。”[31在我国曾经风光 无限的许多企业,如爱多、飞龙、亚细亚等以及为数不少的国营企 业,在短短的一两年间便由辉煌转向衰落。其中的原因固然种种, 但评价指标的误导也不容忽视。 研究和借鉴工业发达国家目前的企业绩效评价经验,运用定性 与定量分析技术,提出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的思路,设计出适合我 国企业发展需要的战略性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全面、公正、客观 地评价企业绩效,特别是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评价企业绩效,有利 于企业投资者调整投资方向和力度,提高投资决策的质量;有利于 银行增加风险意识,提高贷款的效益:有利于政府、社会加强对国 有资产的监控,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益;有利于正确评估企业家 的经营业绩:有利于企业本身发现问题,加强管理,促进企业的可 持续发展。 第一章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概论 第一节套业缋效评价藩革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它自始自终表现为竞争过程。企业作 为市场的核心主体,竞争贯穿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因此,一个能 够在市场上生存和成长的企业必须具备应有的竞争力。 动态性是企业竞争力最明显的特征,企业竞争优势随着企业内 部资源和竞争环境而变化。因此,企业在建立竞争优势后必须时刻 监测自身的竞争力体系;同时调整和确立新的竞争战略亦必须分析 评价已有的竞争力结构,其手段就是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综观发达工业国家企业发展的历程,对企业绩效的评价,在不 同的时期,根据其生产经营特点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采 用了不同的衡量方法。从其发展历程看,大约分为四个阶段: ①观察性绩效评价阶段。在19世纪以前,由于当时企业规模很 小,对其进行评价的意义也不大,故评价以观察为主。 ②统计性绩效评价阶段。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企业规模 日渐扩大,产权关系日趋复杂,评价关系也愈显重要。因而便为评 价企业绩效设计了一些指标,但这些指标与财务会计均无必然联系, 只是统计性的。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企业绩效评价就类似于统 计性绩效评价,如一直沿用“工业生产总值”或“生产能力”大小 衡量企业的规模或经营的优劣,用“职工人数”来表示企业的大小 等。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是行政附属机构和生产 单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法人,企业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是一 种协作关系,这种体制特征决定了企业发展服从、服务于当时缓解 商品短缺矛盾的需要。因此,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贡献的大小便体现 在其产量、产值增长速度高低上,从而形成了当时以‘产量、产值’ 导向型的评价理论与模式。”【41 ③财务性绩效评价阶段。从20世纪初到80年代末,

文档评论(0)

5566ww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21151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