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学习教学团队建设.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华大学 教学团队建设 立项申请书 团队负责人: __张清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团 队 类 别: A.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团队( ) B. 大类(或专业)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团队( ) C. 学科基础和专业方向中主干课程团队( ) D.专业课程团队( ) 所 在 院 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 申 报 日 期: 2007-8-25 东华大学教务处制 填写说明 一、填写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 二、申请书页面用 A4 纸,于左侧装订成册 , 各项内容页面内容不够,可以加页。 相关附件材料单独装订一册,版面大小应与推荐材料相同。 三、上报的申请表至少要一份原件。 一、简表 姓 性 1970 年7月14 A. 男 出生日期 民族 汉 名 别 日 A. 博士 团 学 A.国家教学名师 B.上海市教学名师 职称 教授 硕士 C.校教学名师 D.学科带头人 B. E.其他 队 位 C.学士 负 行政职务 系主任 电子邮箱 责 所在工作单位 人 (院、系、所、实验室、中 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系 心) 联系电话 传真 手机 总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博士生 硕士生 教 24 20 4 0 20 55 学 出生 职称/学位 作用及分工 签 字 姓 名 性别 团 年月 队 团队成员统计见下一页。 构 团 成 队 情 成 况 员 课程教学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形工艺学、高分子 课 材料成形原理、高分子材料成形设备、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纳米材料学、生物 课 程 材料学、高技术纤维、材料学测试方法、科技文献检索、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 程 名 高分子材料科技进展、材料科学实验、功能高分子、大型工艺实验、高聚物合 信 称 金、化纤新产品开发。 息 此外还承担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任务。 课程总门数( 18)门,其中校级精品课程( 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 1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1)门。 团队成员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学位 作用及分工 签字 全面负责 1 张清华 男 37 教授 博士 材料学导论 2 余木火 男 46 教授 博士 高分子化学 3 陈彦模 男 65 教授 无学位 功能高分子 4 徐洪耀 男 42 教授 博士 高分子化学 5 陈大俊 男 50 教授 博士 科技文献检索 6 沈新元 男 59 教授 博士 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 7 沈青 男 51 教授 博士 材料学测试方法 8 杨庆 男 53 教授 博士 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 9 王夏琴 女 37 教授 博士 实践环节 10 顾莉琴 女 59 副教授 硕士 胶体化学 11 王朝生 男 33 副教授 博士 高分子材料合成工艺 12 马敬红 女 39 副教授 博士 高分子物理 13 何春菊 女 36 副教授 博士 毕业设计 14 肖茹 女 38 副教授 硕士 毕业实习 15 王雪芬 女 36 副教授 博士 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 16 王燕萍 女 35 副教授 硕士 高技术纤维 17 俞昊 男 34 副教授 博士 化学新产品开发 18 孙宾 男 35 副教授 博士 在国外进修 / 合成工艺 19 于俊荣 女 36 副教授 博士 高聚物合金 20 张幼维 女 33 副教授 博士 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 21 孙俊芬 女 34 讲师 博士 生物材料学 22 张慧慧 女 30 讲师 博士 纳米材料学 23 陈龙 男 32 讲师 博士 大学生工艺实验 24 吉亚丽 女 33 讲师 博士 高分子材料科技进展 二、立项依据 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分析国内外及我校的教育教学现状,阐述本项目的研究或建设意义、目的及预期成果,并附主要参考文献或资料。 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在原化纤专业的基础上拓宽的专业。近几年,我们根据专业的定位,重点探索二级学科的拓宽模式,对化纤专业的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初步建立了按材料一、二、三级学科设置的课程体系和实验体系;在培养方法上,我们利用我院的学科科研优势,对本科生实施准研究生的培养,在提高本科生的教 育质量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获得 2005 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高分子化学》课程获得 2007 年国家级精品课程。 但我们已经看到,随着高分子学科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我们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专业知识结构要求更加宽泛;同时,学生对某些方向具有特殊的兴趣,选择就业的领域不断扩大,对原有的课程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培养适应快速发展的就业形势的现有的课程结构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因此,我们一方面拟在原有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全面

文档评论(0)

152****94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