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德育(共识).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德育过程与内容;二. 学生思想品德的结构 品德或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点和倾向, 是知、情、意、行的综合体。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 ; 情,即道德情感, 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的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 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道德认识与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品德的重要标志。 ;二、德育内容 1. 政治教育:治理论教育、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2. 思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3. 道德教育:道德知识、传统美德、审美情操、社会公德教育,及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等。 4.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影响要求易于传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 ;4.德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解、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 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5. 班主任工作;三、德育的方法 (一)概念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的方式。;(二)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2、榜样 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3、锻炼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 4、陶冶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作出的肯定评价, 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的积极发展的方法。 批评处分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第三节:德育的模式;一、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 皮亚杰(瑞士)、 柯尔伯格(美国) (一)理论假设: 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方法】:皮亚杰运用对偶故事法判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问题: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 (二)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 1. 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5岁幼儿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缺少对行为的判断能力,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他只做规定的事情。因此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2. 他律阶段。5-8岁儿童的道德认知一般服从于外部规则, 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 3. 自律阶段 。9-11岁儿童不在无条件服从权威。但这一时期判断还不是成熟的,要到十一、二岁才能独立判断。有人称这一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 ;(三)评价 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论,通过实证研究,作出了完整的理性阐述 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观点 但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行动的研究,强调了道德判断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二、体谅模式

文档评论(0)

177****71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