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源流寻征(一).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少年”源流寻征(一) 引 言 ①本文所谈论的“少年”,就是被更多的人称之为“花儿”的民歌,也就是所谓“河州型花儿”,我称之为“河陇少年”。我据以谈论的文献资料也说明这种民歌应称为“少年”,故行文中用“少年”而不用“花儿”这个称谓。 ②“河西”指甘肃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陇右”指甘肃省黄河以东、青海湖以东至陇山的地区,“河陇”包括河西及陇右地区,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地域、人文单元,“少年”自古以来就是流行于这一地区的山歌。 ③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而言,“河陇”与“河湟”是既交叉又包容的地理概念,“河湟少年”与“河州少年”其实是同一艺术品类,本课题正是从这一视角展开论述的。为了行文的便当,我将河州和河湟两地的民歌通称为“少年”。 ④民歌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这一特征赋予民歌以独有的音乐特质;民族有形成和演变的历史,对特定地域内民歌的产生,应从民族形成的源头上去探寻,我力图从这一角度去追寻“少年”的源头及在不同时代的流变。 ⑤文化既有地域、民族的封闭性,又有交流、融合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与人口的迁徙流动紧密相关的,随着不同民族间的广泛交融,为地域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文化。民歌也是这样。 ⑥作为用汉语演唱的民歌,“少年”的文体与乐府的体式有着紧密的相关性;而作为地域性民歌,“少年”的曲调与古羌人音乐有着直接关联。所有这些相关性,都与西域音乐与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历史密不可分。 ⑦民间歌谣与文人诗歌,历来是互相影响和交替发展的。因而,从历史的演进和诗歌的变迁入手,有可能把握“少年”嬗变的脉络。因此,既不能把它看作一成不变的凝固形态,也不能把它看成是源于内地的泊来品。 断想:关于“少年” “甘肃花儿”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自然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其当选理由大致为:“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姓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花儿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3个大类。人们除了正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一种民间艺术品类的产生,不能截然界定为某朝某代,它有长期的演变过程。假如“少年”产生于明代,那么之前的河陇地区有没有民歌?如果有,它叫什么名字?又是如何产生的?“少年”的乐曲应该源自古羌人民歌,中原汉人自秦汉以来陆续进入河西陇右地区,便在“少年”曲调中填上汉语文词,这就使“少年”成为用汉语演唱的民歌,在民族地区虽然杂有少量民族语汇,但这种现象并没有改变它是汉语演唱艺术的实质;“少年”的曲调是古已有之的,其音乐旋律是相对固定的,而歌词是即兴编创的,更多的是套用、化用已有的歌词;“少年”是诉苦之音,是言情之声,其功用主要是情感的自我宣泄和心灵的自我慰藉,这与专门供人欣赏的演唱艺术是有很大区别的;“少年”是野曲,多用俗词俚语,因而不能在长幼有序的场所随意演唱,这与典雅的“家曲”是大相径庭的。青海人把“唱少年”又称为“漫少年”,这个“漫”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意思,这个“漫”字恰好体现了“少年”创作的特点:即兴、抒情、浪漫,自由自在地抒发情感,哪怕是积郁在心灵深处的私密。这个“漫”又与青海话“漫散”有关联,即说话随意但并不当真,信口开河而只图一时畅快。唯有这个“漫”字,才能体现出在山野唱“野曲儿”的那和酣畅淋漓,因为在严格的伦理禁忌下,这种“野曲儿”是不能在村里随意吼叫的,尤其是憋在心中的男女爱慕之情,也只能是在“山野”这种环境中自由表达;而类似于平弦的那种“雅曲儿”,才可登上大雅之堂,因为它品位高雅,不存在有伤风化的问题。 河陇民歌生长于西北高原,这里天高地厚、交通阻隔,地域广袤、土地荒蛮,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少年”既高亢舒展又苍凉幽怨的性格特征。地域环境和历史机遇规约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孕育同一地域内人们的文化心理乃至价值观念;这种文化心理又成为先天的基因遗传给后人,在一代又一代子孙们的血液中汩汩流淌。地域文化同当地居民之间有着内在的血缘亲情,一方的民歌对那里的人们有着极强的情感吸附力,一方的人们对那里的民歌有着本能的亲近认同感。民歌是特定地域内人们情感世界的流露,是他们对切肤之痛的真实、坦诚的倾诉。民歌就是言说,就是自语,言其憋在心中的爱恨情仇,说其埋在心底的悲欢离合;精神上的痛苦只能用精神上的“享受”去抚慰,于是他们用嘴上

文档评论(0)

yz759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