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说课稿(精品).pdfVIP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说课稿(精品).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 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 基础。 在旧教材中,这节内容安排在《解析几何》第二章“圆锥曲线”的第三节 讲授,而在新教材中,这节内容被安排在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中“简易逻 辑”的第三节。除了教学位置的前移之外,新教材中与充要条件相关联的知识 体系也作了相应的扩充。在“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还安排了“逻辑联结词” 和“四种命题”这二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特别是“逻辑联结词”这部 分内容是第一次进入中学数学教材,安排在充要条件之前讲授,既可以使学生 丰富并深化对命题的理解,也便于老师讲透充要条件这一基本数学概念。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的定义。 2、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与旧教材相比,教学时间的前置,造成学生在学习 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充分,这 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新教材在第一章的小结与复习中,把 学生的学习要求规定为“初步掌握充要条件”(注意:新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 是“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这是比较切合教学实际的.由此可见,教师在 充要条件这一内容的新授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 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教学难点: “充要条件”这一节介绍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由于 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中学生不易理解,用它们去解决具体问题则更为困难,因 第 1 页 共 8 页 此”充要条件”的教学成为中学数学的难点之一,而必要条件的定义又是本节 内容的难点.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学生对”充分条件”的概念较易接受,而必要 条件的概念都难以理解.对于“B=>A”,称A是B 的必要条件难于接受,A本是B 推出的结论,怎么又变成条件了呢?对这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关键:找出A、B,根据定义判断A=>B与B=>A是否成立。教学中,要 强调先找出A、B,否则,学生可能会对必要条件难以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 2、能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熟练判断四种命题间 的关系。 3、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可以自觉地对定义进行转化,转化成推理关系及 集合的包含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类比能力:“会观察”,通过大量的问题,会观察其 共性及个性。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例,观察后进行归纳, 总结出一般规律。 3、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善建构”,通过反复的观察分析和类比,对归 纳出的结论,建构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 取知识的感受。 2、通过对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相对性,培养同学们的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第 2 页 共 8 页 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 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 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结构设计: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在教学 过程中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 找到生活的原型。我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结构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加工”,在 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合作——探索”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体现“参 与式”、“生活化”、“探索性”,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促进学 生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的发展。 整体思路为: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引导学生分析实例,  给出定义 例题分析(采用开放式教学) 知识小结 扩展例题 练习反馈

文档评论(0)

xiaoluping2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