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渔夫的故事》教案5篇.pdf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夫的故事》教案5篇.pdf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夫的故事》教案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夫的故事》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民间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层次结构清楚

2、领会__寓意:对待恶人不能怯懦,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二、教学方法

本课是篇阅读课文,我主要就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讨论、表演。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渔夫是诚实善良、机智勇

敢的劳动者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觉醒过程,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

力量。魔鬼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

难点: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1、从图入手:

(播放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你感觉渔夫此时怎样?你推测事

情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2、导语:

图中反映的是古代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个

故事,名字叫《渔夫的故事》。正如同学们看到的一样,故里讲述了渔

夫和魔鬼之间的事。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

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个故事,一

定会吸引你的。

二、自读故事,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要杀害渔夫呢?你对渔夫有什么看法?

3、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三、交流讨论

1、指名读课文,认读生字。

2、交流思考的问题:

⑴交流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魔鬼说的话是真的吗?使学

生明白,魔鬼是凶恶和狡猾的,魔鬼的杀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魔鬼是

不懂得报恩的。引导学生读懂第七至十二自然段。

⑵交流对渔夫的看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对学生点拨:渔夫战胜魔鬼,凭的

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指导学

生读懂第十五至二十三自然段,读出渔夫的智慧。

总结:

看来,渔夫说的.没有错。人的智慧是能压制妖气的。人的智慧,

也是能战胜邪恶的。从渔夫的身上,我们领略到了智慧的巨大力量!

四、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1、情境(多媒体播放家门口渔夫和妻子的对话图):

收服了魔鬼的渔夫,拖着渔网回到了家。妻子见他空手而归,就问:

“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条鱼都没打上来?”渔夫说;“你听我慢慢讲

讲海边的故事吧。”渔夫的妻子说:“说吧,可要简短点,我还要去织

渔网呢!”想想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

2、情境(多媒体播放一群人围住渔夫图):

傍晚,渔夫把打鱼的人们都叫到一起,又会怎样跟他们讲魔鬼的

事?渔夫们又会说什么?

先在小组里分角色讲,再请讲得有特色的小组在全班讲。

五、布置作业

1、读读记记本课要求读记的词语。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3、课外阅读《一千零一夜》故事。

附板书设计:

渔夫的故事

魔鬼逞凶

渔夫获瓶恩将仇报(邪恶)

(善良)渔夫投瓶以牙还牙(是非分明)

笑逐颜开智斗魔鬼

渔夫获胜(智慧)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夫的故事》教案2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这x间故事学生是非常熟悉的,许多学生都曾读过,但停留在对故

事情节的了解和对人物的简略分析的层次上。这篇__怎样上出新意,怎

样上出深度?我思考了很久,决定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请学生

介绍作者,说说他们以前读这则故事留下的印象,然后让学生概括毕淑

敏的散文的大意,使他们意识到经典的__是常读常新的。在分析人物和

主题时,不是架空的分析,而是着眼于文本的研读,在朗读、品味、揣

摩中感悟。课堂小结的步骤我也请学生来说他们对__的新的解读,课后

的作业也紧紧围绕这个话题布置。

二、课时设计及说明

按照我校目前倡导的情境导学法(将学生的学习置于适宜的思考状

态之中,注重教师有效地启发引导。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积极

思维,推动学生进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我将本课计划

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是教给学生方法,培养

学生自学的能力,以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为主。

文档评论(0)

138****59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