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pdf

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整本书阅读显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实

施,教材中《快乐读书吧》教学任务的刚性安排,广大小语人进

行了积极响应与探索,一时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做法纷

呈。当下,我们谈及的整本书阅读其实跟过去的课外阅读已完全

不是一个概念。它是进入课标和教材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

们要将其作为课内教学任务来安排。于是,大家都争取克服课时

不足的困难,努力扩展阅读视野,加强纸媒阅读引领,落实整本

书阅读的教学实践。

但在整本书阅读课型、课型目标、成果展现等方面,执教者大

多沿袭过去的课外阅读,风掠浮萍,浅尝辄止,呈现诸多不足,

现状如下:

1.导读内容“程式化”

整本书阅读的导读在各类教研活动屡见不鲜,从低年级的绘本

阅读到桥梁书、童话故事、文学作品,不管遇上哪个年段,也不

管遇上哪类书籍,执教者一般会先带领学生认识书脊、腰封、扉

页,看封面、封底、出版社、作者,然后根据目录猜内容、根据

插图猜故事;也可能会朗读经典情节,或是精彩细节,目的就是

一条——吊足胃口。这些做法原本无妨,但每一课的导读都需要

像认识陌生人一样详细介绍吗?不同年段都需要这样逐一介绍

吗?导读除了给几个精彩片段激趣,还有别的方式吗?导读被沦

为一种固定程式,显然是不科学的。

2.阅读推进“较机械”

大多执教者已经开始关注学生阅读过程的督促工作,把整本书

阅读作为在校阅读任务,或者作为每日的作业内容由家长配合督

促阅读,应该说这些做法也属推进阅读。但更多的情形下,伴随

着很多让学生厌恶阅读的外加要求,如每天摘录好词好句、背诵

好词好句、批注阅读,甚至是每日写阅读感悟。如此机械枯燥的

阅读操作,每日反复,索然无味。我们不能说这样的阅读附加不

是一种阅读反馈,但显然不是上策。失去阅读兴趣的阅读推进活

动又有何意义?效果到底如何呢?

3.交流分享“被动状”

班级读书交流会的状态基本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聚焦人物,分析

个性;梳理情节,体会情感;围绕主题,交流感悟等。需要关注

的是,多数教者仍然用单篇阅读教学的方式进行,如选出语段,

感知表达方式;领悟写法,进行迁移练习。整节课,学生要么在

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回答式”交流,要么囿于学科,像学课文一

样着眼于字词句篇。学生不能通过课堂厘清阅读困惑或表达阅读

见解。这样的阅读分享,没有个体主动的参与,怎能算真正的分

享与交流?

以上种种,是当下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尴尬现状。

整本书阅读要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计划与推进,要让整本书

阅读课堂成为学生养成整本书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引擎”与“动

力”。笔者建议,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落实:

1.导读,要导阅读的“航向”

导读的首要目的当然是激发阅读兴致,让学生拿起书来,开启

阅读。但除了教师选择相关内容读给学生听,也可由学生推荐曾

经读过的片段来读给大家听,还可由学生看到书名,提出最想听

到的情节内容,做到有需求的听读。关于书籍的相关介绍,可以

整理成一个“资料袋”,让学生“自取”获得,多一些自主权,

无需程式化地逐一看过,尤其在有了一定阅读基础的中高年段,

也可用相关影片片段、音画作品作为激发整本书阅读的媒介。

当然,只做到外在的激趣导读还是不够的,一本书会有它的创

作背景、文体风格、语言风格等,在导读过程中有必要让学生有

所感知,从而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得以体验。笔者曾就《俗世奇人》

整本书阅读的导读做过尝试:从“第一印象”“第一感觉”“第

一体悟”三个角度入手,分别让学生从画家视角、作家文笔、慈

善心肠三个方面感知。“画家视角”旨在让学生感知作家冯骥才

遴选了有特点、有代表的题材对象;“作家文笔”旨在让学生感

知冯骥才小说的“欧·亨利式”结尾以及“津味儿”言语风格;

“慈善心肠”旨在让学生感知作家写作的群体对象,把笔触指向

了社会底层,这是作家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悲悯情怀。这堂课尝试

从“创作对象”“创作手法”“创作主旨”三个角度,引发学生

的阅读冲动,使得整本书阅读有了教学指导的关照,从而走出了

由简单好奇为支撑的浅表阅读。

2.助读,要助阅读的“沉潜”

笔者认为,课标或教材要求的整本书阅读本质上是可以精读

的。精读“一

文档评论(0)

专职从事安全评价,应急预案,安全生产标准化,涉路安全评价,管道跨越专项安全评价,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安全咨询等。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