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体育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   前不久,国培计划培训专家、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陈雁飞教授,为我们全体学员开设了《中学体育教学中十个问题碰撞与解答》主题讲座,陈教授从“好课特征、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选择、运动技能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课堂组织、教学方法选择运用、教学语言艺术性、课堂教学安全、教案撰写”十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在陈教授的专题讲座中,有高度的理论梳理、有实际的案例分析,有学员的互动交流,大量草根式的案例解说使全体学员受益匪浅,大家普遍反映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得到理清,进一步坚定了体育新课程改革信心。   在陈教授的引领下,我对教学中一些问题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特别是对关于“教学目标制订”部分的论述,结合陈教授讲授对《体育教学》“实案选登”近期刊发的一些课时设计中的教学目标,也尝试进行分析,以求和同行进一步交流。   案例一:《篮球运球模块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   通过篮球模块一运球学练,将篮球裁判法知识渗透于运球教学中,   以尝试、体验、实战互动等练习方法,进一步熟悉运球技术,改进运球方法,尽可能做到“运球不看球”的较好技术。   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友好交往、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自主学练等优良品质和学习态度。   分析与思考   体育课时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的预期结果和师生努力的方向,指明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达成什么”、学生“达到了什么”。清晰的体育课时目标指明了教师每节课的预期结果,清楚知道自己上课的方向,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力。同时,也为学生的体育课学习提供了努力的标准,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每节课上存在的差距,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它的表述一定是具体而明确的。   上述案例中除了目标1相对具体以外,其他目标都存在许多问题。目标1中“通过篮球模块一运球学练,将篮球裁判法知识渗透于运球教学中”表述也不明确,只是说明了将“篮球裁判法知识渗透于运球教学中”,而达到什么样程度没有表述清楚,也就意味着只要“渗透”了就行,教师和学生的目标就到达了,这样的目标不明确。毛振明教授提出的教学目标“课题、条件、标准”三要素的撰写格式,是目前设计书写教学目标的最好范式。上述案例目标1的后半部分课题是“运球”,条件是“尝试、体验、实战互动等练习方法”,标准是“尽可能做到运球不看球”。这样的目标表述容易让教师和学生知道教、学的方法与标准,因而达成度较高。   目标2“发展学生的速度、灵敏、协调素质”是课程的水平目标,也可以说是课程的“目的”,不能直接用于课时目标,“发展学生的速度、灵敏、协调素质”必须要学生“掌握锻炼速度、灵敏、协调素质的方法”。目标3“培养学生友好交往、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自主学练等优良品质和学习态度”中的目标过于口号化和抽象,不是课时目标,不具备具体操作性和可测性,不利于教师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更不利于指导学生如何学,学生互评、自评没有标准。这样的教学目标最容易导致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比较差。因此,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笔者以为可以这样设计:   学习篮球裁判法知识,在运球学习中至少能运用5种以上篮球裁判法手势。   学习运球急停急起、变向运球,掌握3种以上通过运球锻炼速度、灵敏和协调方法   在学练和教学比赛中,主动和同伴进行传接球、多次进行掩护等配合。   案例二:《篮球“传切配合”战术的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   80%的学生初步掌握“传切配合”战术的动作形式,并在教学比赛中得到应用。   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练习中把握时机,灵活运用,以提高战术成功率。   通过小组间的自主学习与展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现欲。培养学生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的能力。   遵守团队规则,在充分享受健身乐趣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间的服从与合作意识。   分析与思考   课时教学目标应该围绕学生运动技能知识掌握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制订课时目标时要有全面的观点。但就体育课程性质而言,围绕运动技能教学和身体锻炼应该是主要的,应该在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中考虑渗透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设计课时目标中既要考虑目标的全面性,又绝不能陷于教条,平均用力,更不能仅凭教师主观愿望,想当然地侧重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   案例2的教学目标给人第一感觉是比较乱,首先,案例中掌握“传切配合”、教学比赛中运用、提高战术成功率、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表现欲、享受健身乐趣、服从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目标太多,45分钟的体育课能否达成值得怀疑。其次,案例目标中缺乏身体锻炼目标,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脱离身体锻炼这个载体去达成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目标,这样的目标是空洞无力、苍白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三,目标层次不清。目标2中的“加强学生的合

文档评论(0)

186****64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