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平:红军的长征(新课改教案) . 红军的长征 目标导航 知识与.doc

林桂平:红军的长征(新课改教案) . 红军的长征 目标导航 知识与.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林桂平:红军的长征(新课改教案) PAGE PAGE 1 1.4 红军的长征 目标导航 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王明“左”倾错误和中央苏区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本质的能力。(2)通过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的反动性。(2)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革命前辈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3)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红军长征是重点。红军长征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环节。红军被迫长征是王明“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挥方针上的错误在革命根据地全面贯彻的恶果,是我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长征的胜利,不但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2)遵义会议是重点。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难点分析: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难点。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全国人民声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蒋介石又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蒋介石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视为首要敌人,其次才是日本侵略者。这一政策是不抵抗政策的继续,其实质是继续对日妥协,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国内抗日力量。这是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决定的。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央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对苏区的三次“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说明当时中央苏区形势很好。(演示幻灯片四幅照片) 但是到1934年10月,形势却大不一样。(引导学生看22页正文第一句话)“1934年10月,临时党中央被迫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余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演示幻灯片:反映红军长征的照片四幅,然后出现第四节课题)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掌握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首先要求了解其历史背景。(投影:1934年10月红军为什么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5分钟阅读课本前两目) 一、红军长征的背景 1.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师:东三省失守后,蒋介石不以大局为重,不顾及民族危机,公然于1932年6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和相关内容,感知蒋介石对时局的态度) 生:(阅读并理解史料) 师;请大家谈谈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认识。 生:(各自发表看法) 师:表面上看蒋介石是以抗日为最终目的,安内是为了攘外,实际上以先“安内”为借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安内”是真实意图,“攘外”只是遮人耳目而已。同学们想想,这一政策与不抵抗政策在目的和本质上有没有区别?为什么蒋介石不顾及全国人民的意愿,还要继续提出反动政策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与不抵抗政策是一致的,是换汤不换药。(字幕:本质:卖国、反共)蒋介石之所以一贯推行反动政策,是因为他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极端害怕人民力量,仇视革命。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蒋介石1933年2月的第四次“围剿”和1933年10月第五次“围剿”) 生:(阅读并了解教材内容) 师:从红军方面讲,两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呢? 生:(简要回答) 师:(字幕: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启发学生思考:在蒋介石对根据地进行两次“围剿”期间,中共中央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路学习、思考并作答) 师:(对学生的答案加以点拨、归纳)这两次反“围剿”期间,中共中央都是“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由于周恩来、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采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指挥红军粉碎了第四次反“围剿”。(字幕:采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而第五次反“围剿”时,红军的领导权掌握在“左”倾领导人博古、李德手中,他们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字幕: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 表现: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断送了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希望,使红军在这次反“围剿

文档评论(0)

asd3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