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环境问题.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第一轮:重点进行对基础知识的回顾,初步构建起一定知识网络体系,逐步强化学生的解题技巧与能力。 第二轮:将学习的有关知识与社会热点、生活热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学过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去分析解释社会热点、生活热点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三轮:通过对前两个阶段复习,使知识系统更加清晰,社会热点更加集中,那就是专题复习。这一阶段是注意对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注意对薄弱易错知识的再盘点,注意对重要时事的掌握,注重考前适应性的训练。 ? 1.回归教材,进一步把握指导用书条目内容及要求 ——命题的基本依据 ,判定难易度的基本标准 2.精做练习,提高学生能力 ——知识整合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命题的主要载体 4.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 1.回归教材,进一步把握指导用书条目内容及要求   吃透《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重视市编资料,尤其是《初中生学业评价指导用书》和《时政精要和热点透视》 ——命题的基本依据 ,判定难易度的基本标准。 2.能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7.分析中国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10.比较世界典型区域的生活特色并分析其成因 22.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 28.知道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探讨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33.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布,分析造成南北问题的原因?? 35.理解我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措施 36.理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8.理解“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把握重点: 今年中考考纲规定知识点:《历史与社会》部分40个,其中C级知识点9个。 重点一:共C级知识点9个 重点二:要求提高的知识点:1个 28.知道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探讨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b --c 重点三:知识点新增加的:1个 11.比较世界典型区域的生活特色并分析其成因c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08年被删除的条目: 07条目3.知道社会调查的常用方法 4.能够设计调查问卷 被拆分的条目 07条目22.了解鸦片战争前欧美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概况,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 c 08分为了两个条目21.了解鸦片战争前欧美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概况c---a 22.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 c 2.精做练习,提高学生能力 针对不同的设问方式可以采取不同的对策,但大致可以做到: 仔细认真审题,沉着冷静应试 答题要规范,按要求回答 ——知识整合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7)意义类:要多角度分析 (1)原因类(为什么?理由?说服?必要性?合理性?----) (2)想法、看法、认识类、如何理解、体会------- (3)启示、借鉴类、建议类(做法、措施,有时以提建议、  良策形式) (4)反映了什么(问题)?说明了什么(问题)? (5)图表类 (6)漫画类:要找准漫画与知识的连接点,注意看标题、 看文字、看画面 3、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命题的主要载体 以热点问题为中心,理清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具体可能用到哪些知识点。 内容贴近学生、以我(国内、浙江、绍兴、 学生)为主 以热点问题为背景,重构知识体系,不仅要关注知识的综合,也要关注热点问题的 综合 理清知识体系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我国的人口国情(现状) 1.我国解决人口问题取得的成就: 2.我国的人口问题:(1)人口数量大,每年新增人口   仍较多;(2)人口素质不高;(3)人口日益老龄   化。又出现了性别比例偏高的新特点。 3.人口问题的危害: 4、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二)我国的资源国情(现状) 1.资源优势: 2.资源问题: 3.资源问题的危害: (三)我国的环境现状 1.保护环境取得的成就: 2.环境问题: 3.环境问题的危害: (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关系 (五)解决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措施 (六)为什么要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为什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什么要节约资源/节约用水、电、纸?) (七)青少年在保护资源、

文档评论(0)

精品文档专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